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新闻联播》如何活泼、亲切起来?——中图社
2009-08-10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透露,据他了解,央视在这个月或稍后一点会对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很多新闻节目做出大的调整。“这可能是10多年来央视新闻节目最大的调整”,“《新闻联播》正在进入一个区别于以往严肃、拘谨的时代,而变得更为亲民”。(《广州日报》6月8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闻联播》作为中央电视台的王牌新闻栏目,多年以来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新闻联播》均显得过于严肃、拘谨,“紧张有余、活泼不足”,这不是一个新鲜发现,也并不只是个别观众的看法。包括中央电视台前台长杨伟光也曾经委婉地讲过对《新闻联播》的“不太满意”之处:“亲切度不够”,“原来我和他们说不要居高临下,不要感觉在教育别人,要对观众有一种尊重感,有为观众服务的心态。”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新闻联播》活泼、亲切起来,令广大观众对其更加喜闻乐见呢?笔者想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一,在结构上,更加注重观众现实的信息需要和新闻本身的内在传播价值。长期以来,“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一直是《新闻联播》的节目组合形式。当然,就一般而言,这样的板块顺序组合符合观众需要,可这一结构不宜过于拘守。比如,当举世瞩目的国际新闻发生时,就不必非得放在国内新闻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二,在内容上,尽可能做到新闻报道的多样化。《新闻联播》不仅是新闻的平台,也是政府政策宣传的平台,因此,强调和突出《新闻联播》的宣传功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同样应当理解的还有,宣传功能的实现也不仅仅在于简单凸显正面新闻,淡化回避负面新闻,对群众关注的批评性报道也应及时播发,尽量做到重要新闻的全覆盖,新闻的宣传效果、说服力,才会更加生动饱满。如此,不仅新闻报道的活泼亲切更有保证,而且也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毕竟,说到底,就新闻本身而言,“真实”、“客观”才是其最高和最终的标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三,在姿态形式上,强化节目平等平易的交流性、沟通性,淡化其居高临下的教育性、训导性。观众并不是《新闻联播》的学生、下属,《新闻联播》本身也并非电视课堂、行政视频会议。因此,自下而上的教育、训导态度,便不应该是其可取的姿态,可取的只能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平等体贴,并以此实现新闻信息最大程度的可交流和可沟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四,在新闻语言上,尽力去除那些显得过于因循刻板、文牍习气严重的陈词套语、程式化句式——如“会议没有不隆重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之类,为每一则新闻报道注入真正切合新闻现场、贴近公众日常生活的鲜活、灵动、富于形象性感染力的话语。“语言是存在的家园”,那么,要让这一家园能够活泼生动、亲切近人,了无生气、拒人千里的枯槁、八股式的语言,显然是无法胜任、格格不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张贵峰(湖北 职员)

     相关链接
    ·《新闻联播》如何活泼、亲切起来?——中图
    ·叶匡政:《新闻联播》的符号文化——中图社
    ·时评:到底是谁需要苏珊大妈?——中图社
    ·“炒作”之下,国学何去何从?——中图社
    ·评:《新华字典》永远处在完善进行时——中
    ·高考之“魅”亟需消解——中图社
    ·六十年中国文艺展现时代宽容——中图社
    ·评论:央视的低调只为沉重的转身——中图社
    ·面对苦难,艺术不宜猎奇 ——中图社
    ·罗京:一个好人的离去与中国民众集体记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