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面对苦难,艺术不宜猎奇 ——中图社
2009-08-10
流民图(国画)局部。蒋兆和

  针对苦难的命题,我们选择现实主义的语言,同时也就选择了一个态度,如果只是把一种毫无遮掩的存在状态描摹出来,那远不如去看一张同类型的纪实照片,而一个现实素材经过艺术方式的转换(不论绘画还是雕塑),稍稍控制不好就会有露骨、扭曲的感觉,变成挖苦、讽刺了,最后反而会遮蔽你想体现的人文关怀,而滑向丑陋、难看的恶俗。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已经成为具象或写实的代名词,它赖以存在的最基本要素是对物象真实性的描绘。近几年绘画界重新涌现出关注现实的现象。这一回的整体倾向是将目光投向底层社会。我们用30年时间达到了欧美国家花了200多年才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集中了欧美国家用了200多年时间跨度,才逐步妥善解决的各类社会难题,要处理好这些难题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

tujian.org

  首先应当肯定这种向下关注的理念是先进的,它在价值取向上区别于“新生代”的近距离客观现实,也不同于“初生代”(伤痕美术时期)的反思、批判现实,从情绪上讲更接近上世纪40年代蒋兆和的《流民图》,只不过至今还没看到哪件作品达到了蒋兆和的精神境界,原因还是缺乏真正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作者身体力行的投入,蒋先生当过难民并同样流亡过,他有体验,所以《流民图》除了形象以外还有温情在里面。而现今的艺术家大多采用照像机,行色匆匆地做“掠影式”的拍摄,再把照片放大到画布,大批量地生产作品。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这些标榜着“底层浮世绘”的作品,虽然表面特征上很接近现实主义的模式,但在精神指向上是游离飘浮的,暧昧不清的。比如说在表现“矿工”或“矿难”时,只是袒露出他们乌黑的面孔和身体,甚至雕塑一群矿难中死者的尸体露天展出,表现民工、棒棒、瓜农、菜农、摊贩们的呆傻、萎琐、窘迫的模样,并未考虑到他们作为人也有起码的尊严。对于用这种方式表达的“底层关怀”,我不得不提出质疑,究竟我们的艺术家是为了透过底层的表象,用“艺术化”的方式去提示那被遮蔽的现实“背后的东西”,以启示人们去思考去行动呢,还是仅仅为了猎奇,把底层人群的疼痛和无奈不加隐晦地曝光,以满足观众对“差异性”的需求?就艺术作品本身而言,这样做解决不了社会不公的问题,但艺术家能做的是以非常规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我理解应当是“含蓄”的方式,“适度”才是美的,而展示“刺激”只会用力过度,适得其反。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评论家迈克尔·基默尔曼说过:“艺术应该被看成这样一种东西——它可以让我们每天的生活变得更加开阔,并且能教会我们更敏锐地感受生活。艺术并非全然地无所秉持或无所顾忌,好的艺术能使我们的境界得到提升。”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针对苦难的命题,我们选择现实主义的语言,同时也就选择了一个态度,是同情,鸣不平还是幸灾乐祸觉得有趣?或是在静静地注视中提出追问?如果只是把一种“存在状态”毫无遮掩地描摹出来,那远不如去看一张同类型的纪实照片,因为照片本身“还原真实”的功效就能够触动人的神经,而一个现实素材经过“艺术方式”的转换,在造型、色彩、笔触的改造加工过程中,它会夸张、放大某些东西。如果过于直白的描绘,稍稍控制不好就会有露骨、扭曲的感觉,变成挖苦、讽刺了,最后反而会遮蔽你想体现的“人文关怀”,而滑向丑陋、难看的恶俗,那样的底层就真的成了“下下层”。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应当肯定,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在中国近30年的历程中,经过了几个不同阶段的实践,在艺术作品的质量上取得了跨越性的进步,特别是近一时期对“底层弱势群体”的关注,将会使现实主义理论的根基扎得更加深入,实践更加多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一部分艺术家在这个领域脱颖而出,拿出真正具有说服力的作品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作者:张濒

     相关链接
    ·面对苦难,艺术不宜猎奇 ——中图社
    ·罗京:一个好人的离去与中国民众集体记忆—
    ·二人转要登“大雅之堂”很难 ——中图社
    ·《孔子》剧组欺负孔德懋 周润发懂礼吗——
    ·中国文学需要“文坛外高手”——中图社
    ·工人日报:官场小说亟须“祛魅”——中图社
    ·明星传闻有感——中图社
    ·“官场小说”喜与忧——中图社
    ·从罗京身上感受到的忠诚 ——中图社
    ·文学和文人 都需要“尊严”——中图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