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叶匡政:《新闻联播》的符号文化——中图社
2009-08-10

  《新闻联播》的符号文化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做一个排行榜,列举30年来中国变化最小的事物,《新闻联播》一定位居前列。仅那首10多秒的片头曲,20多年就从没换过。所以它任何细小的变化,总会引来外界的猜测和热议。从前几年主持人的变脸,到网友对主播补妆、打哈欠、念白字、打嗝的纠错,总会引来热议。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说《新闻联播》是中国的一种政治仪式,大概很少有人会反对。它被赋予的权威性和仪式感,早已超过了它作为新闻节目的价值。老百姓明白它的象征意味,所以对它提供的新闻是否重大或新鲜,也少有要求。人们从《新闻联播》获知的,往往是一种对事实的态度,是政府期望告知民众的价值判断。连在《新闻联播》出镜,也被人们看成一种政治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既然被人们当作一种仪式,主持人只有尽可能不显露个性。主持人所追求的个人风格或态度,在他们身上被减化到了极致。他们的任务就是字正腔圆地播音,那才是权威拥有的声音。播音要求如此,内容次序编排上,也是程式化。《新闻联播》遵循的是“先国内后国际”“先时政经济、后文化体育”的播出程式。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政治对仪式是有很强的依赖,但政治话语的仪式性,更多地体现在对真理、公正、良知的尊重,它并不排斥生动和形象,更不是空泛、委婉、抽象、甚至模糊不清的代名词。作为中国最权威的新闻节目,《新闻联播》有义务将这些行话,转变为老百姓都能轻松接受的大白话,这样才能有效融入到公共话语中。目前《新闻联播》所操持的话语,目的似乎是在分散公众注意力。一旦民众对一种话语方式或腔调有排斥心理时,它所传播的理念也很难得到民众认同。在各种信息方式充斥的今天,《新闻联播》维护的这种表面的仪式感,会使民众离它越来越远,最终反而给民众带来了对当下的不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tujian.org

  在新闻载体贫乏的年代,国人大多数的新闻来源都是《新闻联播》,但是今天,都市报与网络早已成为更为活跃的传播工具,每天都在向公众提供各种资讯或话题。这时《新闻联播》如果仍然不进行变革,只会对公共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如今时事评论员极少从《新闻联播》获取新闻素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新闻联播》本来是想在公众的头脑中重构关于现实的图景,然而因为远离活生生的现实,人们反而感受不到它与现实的关联了。

tujian.org

  是继续用旧的话语方式,来保持这种表面的仪式性,还是通过对新闻价值的关注,来更为智慧地传达国家对现实的意志,成为《新闻联播》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新闻联播》变脸的目的,无疑还是希望更好地塑造民众对国家的认同,但这种认同的前提,首先必须让民众感受到它的新闻价值和秉承的新闻精神。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叶匡政(北京 诗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转载此文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链接
    ·叶匡政:《新闻联播》的符号文化——中图社
    ·“炒作”之下,国学何去何从?——中图社
    ·评:《新华字典》永远处在完善进行时——中
    ·高考之“魅”亟需消解——中图社
    ·六十年中国文艺展现时代宽容——中图社
    ·评论:央视的低调只为沉重的转身——中图社
    ·面对苦难,艺术不宜猎奇 ——中图社
    ·罗京:一个好人的离去与中国民众集体记忆—
    ·二人转要登“大雅之堂”很难 ——中图社
    ·《孔子》剧组欺负孔德懋 周润发懂礼吗——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