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徽戏寻踪 ——中图社
2009-08-10

  徽州人善歌舞。明万历年间,当过歙县县令的傅岩在《歙纪》中说:“徽俗最喜搭台看戏”。的确,徽州人与戏有缘。无论男女老少,都以聊戏看戏品戏自乐。村落古祠旁,精致的戏台虽平时有些冷落,但遇过年过节,则是人声鼎沸。徽州人那种近乎疯狂的激情,类似痴迷的本性,写在脸上,乐在心头。徽戏伴随着徽商一起由兴至衰,仍不失为徽文化中一颗靓丽的明珠。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徽州是徽戏的故乡。徽戏的产生,既与当地徽文化的传统有关,也与外界徽商官绅的爱好兴趣有关。这是一个漫长演变和渐进的过程。一般认为,徽腔徽调的出现是在明嘉靖年间,它是在弋阳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戏曲声腔,其特点是一唱众和,热闹有趣,在民间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徽戏声腔最初源于以安庆为中心的安徽南部地区。这里方言腔遍地,土语古声依存。弋阳腔传入徽州,变为徽州腔,传入青阳,变为青阳腔。明万历年间,南方四大声腔之一的“昆山腔”传到徽州一带,徽州腔很快融合了昆曲因素,形成了“四平腔”,而后又形成了“昆弋腔”。明末清初,西秦腔传到南方,对“昆弋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昆弋腔”受到山西、陕西梆子和其他声腔影响后,逐渐变为“吹腔”和“拔子”,两者结合,俗称“吹拔”。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外,徽州当地一些山歌、采茶歌、花鼓调、莲花落等,也是徽腔形成初期的重要养分,在徽戏的演唱中,也能起画龙点睛作用。到四大徽班进京前后,徽戏形成了青阳腔、四平腔、昆弋腔、吹腔、拔子、二黄、徽调西皮及花腔小调等。至此,徽戏的声腔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徽戏的表演艺术多姿多彩,风格朴实,乡土气息浓郁,而以武艺高超,打斗勇猛最聚人气。徽戏中的武戏特色,源于徽州民间百姓重视武术强身的传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武功套路在徽戏中保存下来,并不断发展,给徽戏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平台与高台武功,在徽戏表演中极为突出,尤其在唱“对台戏”“拼戏”中,尽显徽戏剽悍粗犷的艺术风格。武戏中融入了民间打斗、游戏、杂耍的精华,并运用火彩、幻术等特技,这也符合徽民口味。徽州百姓残留蛮越遗风,喜欢刺激的动作,有猎奇心理,对武打动作的难、险、惊、奇要求尤为苛刻,客观上使徽戏武打演技、动作编排愈来愈成熟,成为徽戏中的重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徽戏依托着庙会平台发展,而“罚戏”则成为一种奇特的民间风俗。徽州社会的儒风底蕴,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一部分归隐的文人官绅,对“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提炼与艺术加工。歙县人汪道昆就是一个例子。徽商又将扬州一带的戏文化带到老家,并在徽州傩基础上加以改造,两股力量的结合,对“徽戏”的成型起了关键作用。经过历年渐进,这种“戏”的文化,也改变着徽州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徽州宗法制度中出现的“罚戏”现象,即是两种不同物事硬捏在一起的典型实例。“罚戏”,既达到了罚的目的,又发挥了戏中教育的功能。这是只有徽州人才想得出的点子。罚戏大多与祠堂执法、水口管理、茶叶买卖、禁止赌博等有关。在祁门环村的“叙伦堂”外西墙上,有一块嘉庆年间立的“永禁碑”,其中有条文为:“纵火烧山者,罚戏一台;采薪带取松杉二木并烧炭故毁,无问干湿,概在禁内,违禁者罚戏一台。”此外,徽州人酬愿、保禾苗、禁园笋、息争讼等也采取演戏这一形式。在古徽州一些祠堂族谱中,都详尽载有违族规触犯祖训“罚戏”的条目。这是一种独特的徽州文化现象,比起一些地方私(肉)刑泛滥,酷刑充斥,要人道文明得多。正是徽州浓郁的文化氛围,孕育了徽戏。反过来,徽戏的德治功能,对民风的培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为徽戏的发展制造了诸多的机会。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戏路即商路”,徽戏成为徽商公关的手段。在徽戏的发展过程中,徽商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灭和替代的。徽商是徽戏发展中的酵母;反过来,徽戏在商场中的特殊作用,又巩固了徽商的有利地位。这是一种多向的情感交流和文化需要。徽商将扬州、杭州等地的一些戏班带回家乡,溶入了徽州人的情感和声腔特点;徽州文人又在戏剧创作中进行了本土化探索,进一步催发了徽戏的产生。伴随着徽商的足迹,徽戏艺术传播到全国各地。在许多徽商看来,徽戏可以作为炫耀自己的资本,藉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徽商把戏剧作为一种商业公关手段,使官商结合更具有隐蔽性。在同为好儒的官商点校下,客观上也促进了徽戏演技、唱腔、剧本等方面艺术的锤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加速了徽戏向多方传播扩散。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徽班进京是京剧降生的催化剂。清代中期,徽戏在一些发达城镇风靡一时,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徽班进京,在近代中国戏剧界,引发了一场戏剧变革。这是徽州艺人们当初始料未及的。徽戏不是京剧,但京剧的产生离不开徽戏。徽班进京及徽班中程长庚的出现,在戏曲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徽州戏班与徽商一样,充满了包容性和开放性,从而为自身不断完善取长补短提供了大前提。乾隆五十五年(1790),弘历八十大寿时,“三庆班”在徽商江鹤亭的资助下,进京献艺为皇帝做寿。投石问路后,四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等相继进京。四大徽班进京,把诸种腔调带到了北京,使京城舞台一时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徽班打入京城后,戏庄演戏必请徽班。徽戏成为称雄京城的大剧种。为了站稳脚跟,徽戏顺应时势,改革剧目,以“色艺最优”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青睐,为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唱二黄花旦为主的四大徽班进京,取各家之长,不断创新,后三庆班中出现了以程长庚为首席的老生主演皮黄戏的新局面。程长庚勇于革新,促进了徽、汉、秦合流,融洽昆、弋声腔,在念唱方面吸收了北京语言,在酿育京剧中起了重要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没有徽戏就没有京剧。

tujian.org

  作者:楚天舒

    上一篇:“洞房经”传承获资助 ——中图社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徽戏寻踪 ——中图社
    ·“洞房经”传承获资助 ——中图社
    ·越剧团“常驻”长安大戏院 ——中图社
    ·票价暴涨的二人转还是“草根艺术”吗?——
    ·黄梅戏创作队伍一窥:完善人才机制是复兴前
    ·广西来宾市将文化惠民工程建到村屯上——中
    ·汶川羌族民俗歌舞《尔玛吉》晋京展演(图)
    ·新疆和硕县金沙滩景区将上演高空走钢丝表演
    ·新版"秦淮八绝"品种换了一半 40元可吃全
    ·抢救百年舞蹈“七巧图”——中图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