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岭“非遗”保护出实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洞房经”传承获资助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试行这一制度,使温岭洞房经等非遗项目得到活态传承。”5月13日下午,浙江温岭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叶军华代表该局和滨海镇靖海村应光远在一式三份的《“洞房经”项目传承协议书》上签下了各自的名字,这是温岭签订的第一份“非遗”项目传承协议书,标志着温岭促“非遗”传承保护制度正式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份“非遗”项目化传承协议书,对乙方应光远的要求是通过一年半到两年时间的传授,培养3个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青壮年熟练掌握洞房经的演唱和对唱技能。温岭市文广新局按每培养一个传承人3000元的标准(共9000元)予以补助,在协议签订后预拨3000元,其余的经验收合格后拨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今年71岁的应光远艺名“六梅”,他从小就喜欢民间音乐,会唱洞房经、道情、排街、田洋曲、赞龙调等,他录制的温岭道情磁带曾经风行一时,行销温岭各地。最近几年,他还常应邀到各地唱洞房经。当笔者问起他有没有物色好徒弟时,应光远拿出一本通讯录翻开其中两页的名单告诉笔者,上面写着的16人都是他的徒弟,分别来自黄岩、玉环、温岭三地,其中还有几个是女徒弟,他们跟他学唱洞房经、道情、赞龙调等。“像应志云、颜冬清、王云兵等几个跟我学唱过洞房经的,都只有三十几岁。”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签约后,温岭市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特意嘱咐应光远,要按传统的内容进行传承:“从上楼梯到开门开锁,还有八仙、谢厨等,里间怎么唱,外间怎么唱,里间外间一来一去的对唱,都要按传统的唱法进行教唱。我们还要录像录音的,你教出来的徒弟能较熟练掌握后,我们才把全部的补助发给你。”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送新人入洞房时唱洞房经,这是浙江温黄平原农村的一个传统婚俗,延续至今数百年了。温岭洞房经版本众多,仪式复杂。如城东街道高园村郑景尧唱述的《洞房诗》,就包括向厨官厨下讨行礼、小八仙、中八仙、大八仙、开门开锁、进洞房、歇落盘、抬金桌、插金花、分灯、讨凳头、讨茶、讨酒盅、讨箸、发南货、摆九子十三花、讨早子、扎麻糍按、大团圆、抱龙灯扎果子、出洞房、下楼梯等诸多仪式。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陈华文概括温岭洞房经的特点有:全部闹洞房皆在“唱”的仪式中进行;不但唱,而且对唱;这些唱,往往由男性来完成,且全为清唱。2008年,他在温岭市文广新局指导“非遗”申报工作时指出,这种至今仍在婚礼中保存对歌形式的“洞房经”,从目前汉民族婚礼习俗去考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建议温岭市做好资料记录整理工作,逐级申报“非遗”项目。目前,温岭洞房经正在争取申报成为台州市第三批非遗项目。 tujian.org
另据了解,在温岭不久就将签约的还有一个大溪镇的《“殿下莲花”项目传承协议书》,该项目要求培养12位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壮年传承“殿下莲花”演唱技能,传承补助经费需近3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作者:黄晓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