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梁祝》缘何成“绝唱”? 如今为何难有佳作?——中图社
2009-08-10

  《梁祝》缘何成“绝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梁祝》诞生50年来的辉煌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有深刻影响力的交响乐作品还是《梁祝》、《黄河》?为什么如今的作曲家技法更高,反而写不出这样深入人心的作品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融合”不是“凑合” tujian.org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认为,《梁祝》的爱情主题是人类共通的永恒主题,在全世界都能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梁祝》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彰显出独特的民族性。《梁祝》在音乐语言方面充分吸取了中国传统艺术精髓,比如越剧、古筝曲、绍剧、昆曲等。“《梁祝》是古典音乐民族化的典范。现在很多作品艺术性挺高,却脱离了观众们的民族文化心理,脱离了其应有的生存土壤,自然也占据不了人心。” tujian.org

  《梁祝》使得中国的音乐家们在创作时愈发重视民族性和民族元素,不过真正能做到中西方浑然天成的并不多。正如《梁祝》曲作者之一陈钢所说,“融合”不是“凑合”,《梁祝》里中西文化的融合非常自然,不勉强。现在很多作品中,中国的旋律、外国的技法像水和油一样彼此分离着。“《梁祝》的动机是越剧唱腔,是纯中国的,但它既然是一部交响乐作品,就必须要按照交响乐的创作规律办事。当初我们也曾想过在里面加点什么‘中国特色’,比如民乐中的弹拨乐什么的,但还是拿掉了,原因是和交响乐团不搭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技术堆砌怎能有灵魂?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梁祝》诞生的年代,集体创作比较普遍,直到之后的样板戏,也是这样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创作模式。改革开放后,国外新思潮涌入,中国的作曲家们开始了实验和先锋作品的探索,如谭盾的《离骚》、叶小纲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郭文景的《川崖悬葬》等——交响乐创作逐渐从集体回归个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过,伴随作曲家努力凸显创作主体的独立思考,出现了作品过于注重技巧、过于追求艺术个性的问题。换言之,很多音乐创作开始脱离大众、脱离生活。作曲家关峡说:“现在音乐创作不乏纯粹的技术堆砌,这样的作品怎能有灵魂和情感?自然也难以和听者产生沟通、交流,而灵魂和情感恰恰是创作一部音乐作品最基本的前提。”他认为,创作者不接地气,只能是把创作之路弄得越来越窄,交响乐愈发成为“小小众艺术”。纯粹为艺术而艺术,也很难走进人们的心里。“这也是我们今天回望经典《梁祝》,应该产生的反思之一。” tujian.org

  -“忙的忙死,闲的闲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前,中国作曲家创作主要依靠作品委约。在关峡看来,目前国内委约呈现两极分化——一些业已成名的作曲家积压了大量委约邀请,却应付不过来;而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作曲者没有太多机会。“打个比喻是忙的忙死,闲的闲死,简直就是‘马太效应’。”关峡说,“在国外,行业内有规定,一个作曲家不能同时进行两部或以上委约作品的创作。这样的限制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使作曲家创作出高质量作品。”目前国内尚无类似规定,只能寄希望于作曲家们的自律。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另据了解,在世界乐团的交流中,有一些不成文规定,如英国BBC交响乐团到匈牙利演出,首先演出英国当代最好交响乐作品,之后是当地匈牙利作品,再有一首是最适合自己乐团表述和诠释的作品。但是国内邀请世界级乐团来演出,却一般不遵守这样的规则。各种国外团体到中国访问演出,几乎没有被要求演奏当代中国作曲家作品的例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忘却”《梁祝》往前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客观讲,近年来中国严肃音乐作曲家在世界上也取得了显赫的成就,不少作品在世界比赛中获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演出团体也愈加重视对中国作品的推介和演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作品的推广,并促成了中国很多作曲家的优秀作品的常演、长演。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这些作品的影响力仍然难和《梁祝》、《黄河》的影响比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时代变了。”关峡说。他认为,《梁祝》的出现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是在特定时代环境下出现的特有的作品。在交响乐进入中国还不及半个世纪、中国作曲家在创作技法等方面还与世界存在很大差距的情况下,《梁祝》是个奇迹,不可复制也不可超越。如今,在世界上有影响的中国作品不在少数,只是未成“奇迹”。除了作曲本身因素外,不能忽视的因素是社会环境、传播方式等发生了很大改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唐建平说,《梁祝》从创作技艺上讲,并不具有绝对的优越性和不可比拟性。现如今中国的交响乐创作水平相比《梁祝》那个时期提升了很多,而创作出比《梁祝》艺术性更高的作品,才是更好的目标。这也正如一位文艺评论家所言:不要再留恋于当初的形式,应该有新的寻找和突破。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其实应该“忘却”《梁祝》,往前走。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报记者 李红艳

     相关链接
    ·《梁祝》缘何成“绝唱”? 如今为何难有佳作
    ·法国戏剧大师作品亮相中国——中图社
    ·梅葆玖:京剧要埋根 不懂中国文化还是不是中
    ·中国明星艺术团赴哈演出 刘媛媛唱《国家》
    ·现代音乐亦“人文”——中图社
    ·加拿大音乐家创吉尼斯最长独奏音乐会新纪录
    ·孟京辉:“犀牛”十岁了——中图社
    ·拥抱《梁祝》,也为《梁祝》而拥抱——中图
    ·中国新闻周刊:欧洲歌剧的“中国式”嫁接—
    ·《梁祝》的尴尬:国际化进程步履艰难——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