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梁祝》的尴尬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鉴于国际化进程的步履艰难,《梁祝》50周年庆典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只是华人社团的节日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文/ 唐若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人说音乐最为无辜,因此也最容易被利用。历史上瓦格纳、肖斯塔科维奇、普菲茨钠和玛斯卡尼等人的音乐连同作曲家不无被贴上政治标签而被加以咀嚼。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梁祝》亦然。1958年,当上海音乐学院为建国10周年准备献礼之时,上报的三个选题有应景的大炼钢铁和全民皆兵,而时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兼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的孟波却偏偏选中了“梁祝”作为创作内容。这“不应景”之选,偏偏选中“爱情”这一文艺创作中永不褪色的主题,其实孟波亦是响应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文艺活动要注意娱乐的一面”号召,当然也考虑了两位创作者的年轻资历和个人背景。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经俞丽拿首演后,获得出乎意料的巨大成功。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政治于艺术,也如一枚硬币的两面。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9年4月初,上海华山路人大培训中心所在地兴华宾馆的老干部活动中心,93岁高龄的孟波头发梳理得干干净净,耳挂垂颈,腰板笔直,步履坚挺。作为《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班子的直接领导人(另一位领导人丁善德先生早已故去),他至今保留着关于《梁祝》的所有历史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孟波的书桌上,有一大厚本牛皮纸包装的书册,打开封面,乃是“文革”期间上海音乐学院的正式报纸《新上音》合订本。在1967年5月5日出版的第16期,夹有一面书签,翻开一看,报纸的左侧《工农兵批判大毒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