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转的土地“活”了 大连市中心堡屯农民富了 |
2009-04-30 |
|
张升友 本报记者 李小华 2009-02-23
大连日报
去年春天,庄河市鞍子山乡董铧炉村中心堡屯农民在原有38个温室大棚的基础上,又自发地一次性建起了62个专业生产西红柿的温室大棚,其速度之快,标准之高,规模之大,令周边农民羡慕。今年,屯里农民计划再建40个大棚,屯里的大棚将增加到140个。近几年,各级政府一直倡导发展设施农业,但由于建棚成本高、生产销售难等原因,部分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状况并不尽人意。为什么中心堡屯农民建大棚的积极性如此高涨,效果如此之好呢?
土地流转让土地活起来
董铧炉村是传统的水稻产区,但由于户均承包的土地面积少,产出率低,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一直不高。农民要致富,必须发展高效的农业产业项目。唐春泽是董铧炉村中心堡屯的村民组长,也是当地最早兴建温室大棚、生产销售西红柿的农民之一。他家的大棚,长130米,宽8.5米,净地面积1.7亩。2007年,大棚毛收入4.66万元,扣除塑料薄膜、农家肥、化肥、农药、电费、土地流转金、种子、草帘、人工等9项支出共计9000元,纯收入3.76万元。农民从身边真实的、令人信服的事例中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当地农民算了一笔账,种100亩水稻的效益,除去各种成本,也就和一个大棚的收入持平。
由于水稻种植效益低,早在2001年,屯里的农民就建起了12个西红柿大棚,到2003年又陆续建了20个。在西红柿大棚种植高效益的推动下,2007年,董铧炉村有100多户农民有建棚的意向,以中心堡屯为主的许多农民找到村领导积极要求建棚。村级组织顺应农民意愿,在中心堡、唐东、唐西三个相邻屯的水稻田中,规划出168亩大棚区,统一标准,集中连片开发。鼓励原承包水田的农户优先建棚,不愿建棚的将土地流转出去,每亩流转价格不低于500元。愿意继续种粮的在其他地方调整给其相应的承包地。为了保证原承包者的利益,土地流转中明确了原土地承包合同不变,如土地征占补偿补给原承包者、土地的优惠政策由原承包户享有等政策原则,让流转土地的农户吃了“定心丸”。对个别农户则采取反复协商等方式,尽量满足其要求,自愿流转土地,促使温室大棚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最终让倒地和建棚的农民由此实现了双赢。
合作社把资金聚拢起来
土地调整出来以后,如何让整合后的土地生金?首要问题就是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董铧炉村根据保护地发展区的统一规划,新发展的大棚全部采用鞍山市农科院设计的高标准钢筋结构,棚高4.5米,棚宽9.5米,最小棚长度70米,最大棚长度130米。建一个大棚平均需要8万元左右——资金问题难住了大多数建棚农民。村民组长唐春泽抓住时机,把从事西红柿大棚生产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了“大连董铧炉西红柿专业合作社” 。村集体与合作社共同担保,利用唐春泽个人多年生产经营在信用社形成的良好信誉,积极为农民争取贷款,使信用社为农户确定的贷款信用额度由最初每户不超过1万元,提高到5万元,建大棚的农户共获得贷款166万元,基本解决了建棚资金问题。
规模生产让农民富起来
在大连董铧炉西红柿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2008年,以中心堡屯为中心,全村新建高标准西红柿专业生产大棚62个,加上原有的38个大棚,中心堡屯农民达到每户1.6个大棚。屯里的倪国长一户就建了3个大棚,每个大棚都达到100延长米,并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受益。唐春泽告诉记者,2008年,全村100个西红柿大棚收益300多万元,仅大棚西红柿一项就让全体建棚户人均增收1.5万元。目前,董铧炉村的西红柿已全部进棚生产。
土地的整合使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规模化生产让董铧炉村农民富裕起来。据唐春泽介绍,目前该村的西红柿在满足本地市场供应的同时,已远销到哈尔滨、吉林等地。其中通过严格程序生产的以色列“516”和荷兰“奇达立”两个系列新品种,目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吃到甜头后,村民们流转土地、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越发高涨了!”唐春泽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已确定再在村里流转部分土地,新建40个保护地大棚,让更多农民从土地流转中受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