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穿住用行”30年:从能有就好到都很讲究 |
2009-04-30 |
|
“我今年48岁,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在寿泉地区居住,今天给大家讲讲30年来寿泉地区以及我家的变化。”不久前,皇姑寿泉街道宝合社区副书记谭伟给居民做了一场特别的报告会,会上他不仅讲述了自己的一些经历,还向居民展示了皇姑区寿泉地区多个时代的图片资料。
谭伟报告的题目很简单——《忆寿泉》。他的讲述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注意,几个小孩子时不时还发出了疑问:“一件衣服穿四季,那个时候真是这样吗?” 谭伟说,30年前,“吃穿住用行”是能有就好,而如今都很讲究。
难忘的一把花生
1975
年
谭伟说,上个世纪70年代的寿泉,是一个贫穷落后、低矮平房成片的棚户区。而他家的5口人则一同挤在12平方米的平房里。
“房子低矮不说,因为空间狭小,常常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到了冬天就更为明显。”说起这个,谭伟长叹了一口气。
谭伟对记者说,因为家里的亲戚多,每逢过年过节的,都会有一些亲戚来串门。那时,常常是一来亲戚,家里炕上、地上、柜子上都住了人。“看上去活像一锅‘大杂烩’。”谭伟如此形容当时的情形。
而提到穿衣打扮,谭伟连说:“那时,有穿的就不错了。”他说,当时全家只有父亲每月赚来的38.6元钱,根本买不起衣服,基本上是一件衣服、一条裤子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不仅如此,还常常是冬天穿了,从中将棉絮抽掉,顶夹裤,春天穿;秋天穿的夹裤,把棉絮充进去,冬天穿;衣服上补丁摞补丁,仿佛一幅油画。
“吃得更是困难,我们家常常吃了上顿愁下顿。”谭伟说,让他记忆犹新的是,1975年的一天,他带着弟弟、妹妹去买米。当时米店内放着半篮子花生,有个小孩子未经主人的许可,拿起花生就吃。
“哥哥,我饿,我也想吃。”身边的弟弟拽着他的衣襟说。“弟弟,我们的钱还得买米,咱们不能吃白食。”见此情景,米店老板叹了口气说:“孩子正是长骨长肉的时候,吃吧。”于是,捧了一大把分给了弟弟、妹妹。谭伟说,这件事他能记一辈子。
有了一辆自行车
1989
年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父亲的单位给职工都分了住房。不久后,我们又在院内盖了一个小房,这样一家人终于与‘拥挤’说了再见。”谭伟说,当时,家里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8平方米,都快赶上原来一家人住的面积了。此时亲戚来串门,再也不会出现“大杂烩”的情况了。
谭伟说,那时,自家无论是铺的褥子还是盖的被子,都是四季各有区分。尤其让大家开心的是,穿的衣服,不仅摆脱了从前那种“顶替”的方式,而且衣服的颜色也从单色走向了各种花色。
饭桌上的食品也越来越丰富,各种肉蛋、蔬菜样样齐全。“以前过年才吃这么多样,现在的生活多好啊。”谭伟说,每次家里摆好饭菜后,父母就乐得嘴都合不拢,往往不忘追忆过去。
1989年前后,谭伟家买回了缝纫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还安装了电话。然而隔壁的邻居家买回的一辆自行车却让他甚是羡慕。
“那时候如果有辆自行车,买粮买菜不用肩挑背扛,相当方便。”谭伟说。这种羡慕没持续多长时间,他就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他说,那时闲下无事,他常常载着母亲出去兜风,当时感觉特别威风,就好像自己开着辆大奔驰。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99年。这一年,寿泉地区动迁。全家人在别处租了一个50平方米的房子,而他则正式进入社区工作。
生活越来越讲究
2005
年
2005年,寿泉棚户区改造结束,谭伟一家搬进了楼房。家里面有了卫生间,再不用大冬天跑到外面上厕所;屋子里集中供暖,彻底告别了生炉子取暖的日子。在房屋装修方面,大柜子被美观时尚的新式家具代替,铺地砖安地板,门窗也都更换成铝合金的。
“除了原有的家用电器外,我家还添置了空调、电脑,而18寸的电视机也光荣退伍,29寸的大彩电接班上岗。”谭伟幸福地说,现在,他家做饭用电磁炉、液化气,一改从前那种烧火劈柴的手工劳动。通讯用手机,而且一家三口人,人人手里有手机,到哪里都断不了音讯。
说起出行,谭伟说,现在自己可以坐公交,打出租车,未来也许会有属于自己的轿车。“现在的大街上车来车往,要知道,这在30年前是根本看不到的。”谭伟对记者说,30年的变化让他很是感慨,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吃穿住用行”越来越讲究。
本报记者 刘宏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