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广东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广东今年各地市将设省直管县试点
2011-03-08

黄华华[HuaHua]

  昨天上午,省长黄华华[HuaHua]在北京举行记者见面会。从广东[GuangDong]的经济转型、行政体制改革、粤港澳合作到楼市调控、就业保障,面对中外记者提出的种种问题,黄华华[HuaHua]就广东[GuangDong]经济社会发展[FaZhan]情况侃侃而谈,对各项经济指标如数家珍,对民生热点话题更是妙语连珠,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十二五”规划我们[WoMen]再不能按照传统的模式发展[FaZhan]下去。我们[WoMen]必须提高低端产业的档次,所以“十二五”我们[WoMen]下决心把速度降下来,就是留足空间来转变经济发展[FaZhan]模式,这是根据广东[GuangDong]的实际提出来的。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吴哲 周志坤 曹斯

  谈8%的增长目标

  只要实现转方式以后发展[FaZhan]会更快

  有记者问,“十二五”规划里国家将“十二五”GDP平均增幅定为7%,而广东[GuangDong]省是8%,担不担心被其他省份超越?

  黄华华[HuaHua]说:“广东[GuangDong]把‘十二五’GDP平均增幅定为8%,这个指标略高于国家,但低于很多省,我们[WoMen]知道很多省超过9%、10%,这个指标也低于广东[GuangDong]的‘十一五’指标。”

  “我们[WoMen]为什么这么考虑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搞好发展[FaZhan]方式转变,适度地把GDP速度降低,强化生产方式的转变。”黄华华[HuaHua]表示,转变发展[FaZhan]方式对广东[GuangDong]尤其重要。比如广东[GuangDong]的加工贸易企业有3.9万多家,占了全国的40%,广东[GuangDong]转变经济发展[FaZhan]方式的任务特别艰巨。

  “‘十二五’规划我们[WoMen]再不能按照传统的模式发展[FaZhan]下去。我们[WoMen]必须提高低端产业的档次,所以‘十二五’我们[WoMen]下决心把速度降下来,就是留足空间来转变经济发展[FaZhan]模式,这是根据广东[GuangDong]的实际提出来的。”黄华华[HuaHua]说,“这样的话有些省市也许可能会超过我们[WoMen],但我们[WoMen]想,传统的发展[FaZhan]模式我们[WoMen]不能再继续,也许目前可能会暂时落后一点,但只要发展[FaZhan]方式转变了,以后发展[FaZhan]会更快。我们[WoMen]根据广东[GuangDong]实际提出这么一个指标,完全符合科学发展[FaZhan]观,符合广东[GuangDong]的实际。”

  谈省直管县改革

  今年每个地级市各找一个县进行试点

  广东[GuangDong]实施“省直管县”的进度也很受外界关注。对此,黄华华[HuaHua]介绍,“省直管县”的试点包括行政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其中,行政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是于2009年8月启动,将佛山市顺德区作为行政体制综合改革的实验区,目前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大部制改革方面,目前党政机构比改革前压缩了2/3,而在简政放权方面,县区除了党委、纪检、法院等以外,所有经济、社会、文化等这些领域均被赋予地级市管理权限,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效果也很好。

  对于财政管理改革,广东[GuangDong]从2004年已经开始了探索,五大财税管理方面中的收支划分、转移支付、预决算三大方面是由省直管,介于省直管县、市管县之间。而从2010年1月份开始,有5个试点县已经实行了五大类的省直管,包括最后两大类的资金往来、年终结算。

  “下一步我们[WoMen]准备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财政管理刚开始不久,行政体制综合改革今年将在21个地级以上市各找一个县来进行试点。”黄华华[HuaHua]透露。

  谈珠三角一体化

  从小范围一体化逐步向整个珠三角扩展

  有记者问,广东[GuangDong]省委、省政府如何解决在珠三角一体化中行政体制协调运作难的问题?

  黄华华[HuaHua]介绍,在促进珠三角一体化方面,广东[GuangDong]采取了五条措施。一是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成立一个由省长担任组长,省有关部门领导及珠三角九市市长为组员的珠三角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跨区域问题。二是建立分类指导的工作机制。对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经济圈实行分工负责制,并成立联席会议制度,从小范围一体化逐步向整个珠三角扩展。三是加强五个一体化规划的引导,分别是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FaZhan]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四是加大重大项目的协调机制。五是加强一体化督促监察。

  谈区域协调发展[FaZhan]

  粤东西北发展[FaZhan]速度已超过全省平均速度

  有记者问,广东[GuangDong]要实现粤东西北地区的跨越式发展[FaZhan],面对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的巨大差距,支撑这种跨越式发展[FaZhan]的基础在哪里?

  黄华华[HuaHua]说,广东[GuangDong]省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区域协调发展[FaZhan]的问题,珠三角很发达,粤东西北欠发达,而且差距比较大。过去几年广东[GuangDong]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粤东西北发展[FaZhan]速度正在加快,已经超过全省的平均速度,甚至超过珠三角的速度。广东[GuangDong]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发展[FaZhan]”的跨越式发展[FaZhan]战略。具体包括五个措施:一是加快珠三角一体化,提升珠三角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继续实施“双转移”,即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三是发展[FaZhan]县域经济,特别是加大粤东西北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FaZhan]速度,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行发展[FaZhan]县域经济。四是加强东西北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按照区域规划要求,实行山区生态保护。

  谈楼市调控

  今年全省建保障房及棚户区改造31万套

  有记者问,广东[GuangDong]今年将采取什么有利措施来调控楼市?

  黄华华[HuaHua]介绍,对于房地产市场楼价偏高的问题,广东[GuangDong]一定会按照国务院新“国八条”的要求调控房地产市场,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FaZhan],近期将采取五条措施:一是落实各地政府责任,省市县政府都要承担起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政府责任,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政策要求来办事。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等安居工程的投入力度。今年全省计划要建设保障性住房及棚户区改造31万套。三是严格住房用地管理。按照要求,保障性的住房用地需求将不低于整个房地产用地需求的70%。四是严格执行差异化房地产的信贷政策,抑制投机性的投资增长。五是落实各级政府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的问责制。

  谈就业保障

  今年多渠道开发125万个就业新岗位

  今年广东[GuangDong]提出“十件民生实事”中,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对此,黄华华[HuaHua]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广东[GuangDong]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今年准备开发125万个就业新岗位,落实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并重点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复退军人等特殊人群解决就业问题。

  “首先就是要教育引导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到基层、到企业、到偏远农村、到困难地区去。这两年我们[WoMen]采取了很多形式,比如我们[WoMen]组织企业精英进校,效果很好,后来有70%左右大学生进了这些企业。”黄华华[HuaHua]介绍。

  “其次,要采取政策措施来支持大学生就业。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广东[GuangDong]专门加了一条,鼓励大学生到偏远的农村去担任中小学教师。如果大学生到偏远农村中小学任教,我们[WoMen]把大学四年(有的是五年)每年的学费、住宿费6000元全部退还。”黄华华[HuaHua]说。

  在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上,广东[GuangDong]首先是加大培训力度,采取财政补贴,培训一个农民工一年补7000元。其次是每年开展“南粤春暖”大型招聘活动,解决招工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去年我们[WoMen]的城镇失业率只有2.6%,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黄华华[HuaHua]表示。

(编辑:SN021)
     相关链接
    ·深圳大学将探索全员自主招生(图)
    ·深圳首例虚假社保购房案被判购房无效
    ·药店店主向吸毒人员售管制药品被以贩毒罪查
    ·陶瓷厂百余工人因肺部有阴影获赔
    ·广深高速南行方向再度无加油站(图)
    ·区规划局长被指每宴必喝茅台续:贪贿细节曝
    ·广东今年各地市将设省直管县试点
    ·广州西湾路出土各个时期古墓葬百余座(组图)
    ·深圳机场第二跑道6月启用 明年底启用T3航站
    ·12岁女孩患严重心肌病成功换心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