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苏宁天华百润、红太阳等4个楼盘在江北相继动工,作为全市“以土地换保障”试点地区,浦口区沿江街道仅用4个月的时间,便完成5000多亩土地的征用,4000余名失地农民全部安置到位。
“此次征用的土地面积虽然较大、需要安置的农民也多,但却没有发生任何纠纷。”沿江街道工委书记李玉明说,此次征地采用了新的农村征地补偿安置办法、新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以及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才实现了街道无“震荡”征地。
征地5000多亩,4个月完成
“其实,早在一个月前,除了1000多名孩子因年龄在16周岁以下,应当直接领取5000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费外,其余农民已经全部办理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卡和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卡。”李玉明介绍说,整个征地工作去年10月启动,只用了4个月时间。
此次涉及征用的土地,全部位于沿江街道境内,是根据该区域城市发展统一规划,经省有关部门批准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土地征用,并于前年底完成了各项征地手续。此次征用土地除150亩土地用于建设1048套中低价商品房,安置当地拆迁户外,其余全部用于房地产开发,以满足江北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道“保障线”保征地顺利完成
5000多亩土地何以能在短短4个月时间内征用完毕?李玉明说,这与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和当地群众的积极配合直接相关,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对被征地农民提供的三道保障线。
这三道保障线,就是从土地收益金、社会保障和安排再就业等三个方面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利益保护。
为提高农民的土地收益金,去年7月,浦口区专门制定了《南京市浦口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标准》,对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农业人员安置补助费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适当提高了部分补助标准。李玉明举例说,新标准制定以前,失地农民最高只能得到每人3万元的一次性安置费,如今,该地区的劳动力人均补助费最少也有4万元左右。
第二道保障线是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即以“土地换保障”。根据该区制定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从去年7月22日开始,该区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全面推行为失地农民办理基本生活保障金的做法。其资金来源是:70%在征地安置补偿费和征地补偿费中列支,30%在政府土地出让金收益或社会保险后备金中列支。参加基本生活保障金的农民,60岁(女55岁)以后将每月获得240—360元不等的保障金。
第三道保障线是“三有工程”。政府承诺确保失地农民“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技能,家家有物业”。该区规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吸纳被征地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岗,每吸收一名纯农户,政府将给予企业一定的安置费。
被征地农民向工作人员说“感谢”
50多岁的季学桂家住沿江街道京新村,在此次土地征用过程中,根据标准,季学桂获得了2.4万元的生活补助费和3.5万元的人员安置费,并缴纳4.86万元选择了档次最高的基本生活保障金。季学桂告诉记者,虽然自己现在拿在手里的只有1万多元的现金,但55岁以后,每月360元的保障金足以能够养活自己。
李玉明说,过去征用土地时,说“谢谢”的通常是工作人员,因为他们希望农民能够积极配合,而现在说“谢谢”的则是农民,因为他们希望工作人员早日为其办理基本生活保障基金,早日实现向市民的转变。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