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医药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社区医院离健康“守门人”还有多远?
2009-07-28

  编者按从观念上加强对社区医院的重视,并从政策、财政上向社区医院倾斜可以说是这次医疗改革方案中的亮点,但是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要社区医院担当“大任”目前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基层领导不重视、双向转诊只上不下等等。

  阻碍社区医院发展的四大“绊脚石”

  本报记者王超报道

  尽管社区医院的好消息频传,有些地方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了阻碍社区医院发展的很多瓶颈。

  基层领导不够重视

  “国家的政策是好的,但是有很多并不能很好的到位。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基层领导不够重视。”北京市海淀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赵姓社区医院院长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赵院长原本在一家大医院工作,来到社区医院的时间还不长。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抱着一腔热血来的,可是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

  赵院长所在的社区医院地处北京郊区,居民大多以农民为主。这些农民的健康意识还很薄弱。简单的头疼脑热,他们认为挺一挺就过去了,即使对慢性病也是“不屑一顾”的态度。尤其是一些老人,赵院长在劝说不要再吃肉时,老人们的回答经常是:“生活条件刚好了,就不让吃肉了,我还没吃够呢。又不疼不痒的吃药干嘛?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那些真正得了病,或者健康意识较高的人,则看不起社区医院,所以,赵院长每天都为吸引患者发愁。

  在几个月前,赵院长花了近一周做了一个“如何吸引患者”的计划书,并把计划书上交给相关领导。“其中有一项是组织居民做慢性病讲座,并给每一位前来听讲的居民免费赠送小礼物。如果这项计划能够实施,肯定会起到非常好的宣传作用,并且也能够吸引一部分患者。”赵院长对这份计划充满期待。

  让赵院长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并没有得到领导的认同。领导总是以没有场地等无关痛痒的理由来推脱。至今,赵院长的计划也没有得到实施。

  “国家的政策是好的,但是基层领导根本就没有把社区医院的发展当成事。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够真正意识到社区医院的重要性。”赵院长无奈地摇了摇头。

  大专家遭遇冷板凳

  在三甲医院被患者包围的大专家到了社区医院却只能坐冷板凳。

  医改实施之后,医生成为了自由职业者,并鼓励他们多点执业。越来越多的三甲医院的专家打算到社区医院坐诊。这看似社区医院取经、专家赚外快的双赢措施在现实中的发展却并不如人意。

  早在2007年,北京市就出台过类似的规定:三甲医院专家每年到社区医院坐诊的时间不得低于15天。可是很多专家来到社区医院后发现居民们并没有想象中的热情,自己只能坐在冷板凳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赵丽娟在此前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这里来过肾内科、心内科、介入科的专家,但是效果并不好。附近居民患这些病的人很少,根本就没有几个患者前来咨询和看病。“这么大的一个专家来这里坐冷板凳,心里肯定不舒服,脸色都变了。而且还影响了大医院的门诊量,下次再邀请他肯定不会来了。”赵丽娟说。

  赵丽娟表示,三甲医院的专家都是非常专的,研究的领域也是特定的,不像社区医生的特点是全,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因此,社区医院应该尽可能地多了解周围居民的健康情况,甚至建立健康档案,大专家来坐诊之前双方都要沟通好。这样才能起到大专家的“拉、帮、带”的作用,社区医院才能够借此提高自己的整体水平。

  赵丽娟还指出,提高社区医生水平的另一个途径是参加培训,这也存在不小的弊端。“确实,北京市卫生局、中华医学会等部门和组织开办了很多的培训班,但是我们社区医院只有一名医生,没有人倒班,我们根本就没法参加。”

  赵丽娟认为,主要原因还是编制的问题。社区医院不仅编制少,而且招来的大学生必须到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培训3年。但是在这3年培训过程中,他们大多数找到了其他更好的工作,愿意回来上班的屈指可数。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双向转诊只上不下

  大医院早上5点就能排上20人的挂号队伍,社区医院到了中午却还没开张,这样的状况在我国层出不穷。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新医改中提出社区医院首诊、实行双项转诊的制度。

  但是记者发现,在2006年就实行了双向转诊的南京市,社区医院向上输送的病人常常能达到几十人,而由大医院转下来的却寥寥无几,甚至整年都没有一个。双向转诊现在多变成了只向上、不向下的单向转诊。

  其实,在2007年下半年,对什么样的病人要上转,什么样的病人要下转,就已经作出明确规定。但是由于医保政策的限制大医院没有转诊的动力。

  根据医保规定,病人患同一种疾病从一家医院转到另一家医院必须间隔半个月,否则会认为是医院没看好,只要医院实行双向转诊,医保结算时只算半个名额,因此,医院自然没有动力把病人转给别人。

  此外,大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也是双向转诊落实不到位的另一个根本原因。目前大医院80%的病人还是常见病、多发病,且医院很大一部分收入也是从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身上获取。

  “大医院收到公费病人、有钱病人,一般要治疗到病人完全康复或失去治疗价值为止,轻易不让‘肥水’外流,除非大医院实在没有床位或需要腾空病床接待更严重的病人。社区医院把病人上转给大医院则是无奈之举,因为上转的都是重症病人,他们根本解决不了。”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医保部门的这一规定,医疗部门已多次向医保部门提及,据悉,目前已引起了医保部门的重视,正在商讨如何解决。专家建议,政府须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科学规划区域内医疗机构的分布,同时利用报销等杠杆做引导,使得不同的患者流向不同的医疗机构。

  居民普遍不看好

  这些年来,我国社区医院一直没能发展起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能得到居民的信任。

  “社区医院的发展首先要得到患者的信任。只有患者认可了我们,他们才会来我们社区医院看病,我们才能有市场。”赵丽娟说。

  赵丽娟认为,这其中就需要有政府引导和媒体的宣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社区医院自己的努力。“例如,定期召开慢性病讲座,流行病防治讲座等。在举办初期可以通过散发小礼品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

  也有专家认为,政府要大力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和内容,并建立一个城市内各医疗机构共享的个人及家庭健康档案数据库,让社区居民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惠和连续性服务的好处,并通过政策引导,逐渐转变居民的观念。

  长期研究医保领域的专家关志强却认为,社区卫生服务叫好不叫座,表面上看是人们就医观念在作祟,其实首要原因还在于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并不十分准确,在管理上出了问题。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关志强认为,以往,只要提及社区卫生服务就会用“六位一体”来衡量,“准入”也是千人一面。事实上,社区卫生服务是需要分档次的。进而,对它的管理也要分出层次:仅提供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服务;提供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服务的同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发展承担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

  “按照这种分类,对目前医疗卫生服务技术力量不强的社区服务中心,要严格限制其提供治疗性服务,防止误诊误治,损害健康和生命,浪费资源。对由一二级医院和门诊部翻牌而来的社区卫生中心,要鼓励其履行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限制其继续走重治轻防的道路,严格限制其升级为医院的发展倾向。鼓励大医院在社区重点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适当承担和逐渐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关志强曾公开表示。

  社区医院应成为医改的引领者

  本报记者王超报道

  新医改发布后,社区医院火了起来。近日,关于社区医院的好消息不断传来。北京市首辆社区双向转诊车在望京东湖社会卫生服务中心和中日友好医院之间开通。上海市医疗险、重疾险等理赔首次规模化向社区医院放开。无锡市媒体也报道称,前来社区医院求诊的患者增加3成。

  “现在我看病很少跑大医院,来这里也一样,离家又近,挺方便的。”5月31日上午,记者遇到了前往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的林阿姨。林阿姨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自从小区开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来,她每天都在这里量血压,平时患感冒也在这里输液和打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果到大医院去检查,每次都要让儿子起个大早去排队,挂上号再回来接我。耽误儿子上班不说,车费、挂号费等至少要30元。在这里检查、看病,自己5分钟就可以走到,而且免了挂号费,输液、治疗也相对便宜一些,一个月下来可以节省300多元。”林阿姨给《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算了一笔账。

  有同样感受的人还有刘霞。4月初,由于天气多变,刘霞不慎患上了感冒。发烧,体温38.7摄氏度,原本计划上大医院的刘霞,在家人的劝说下,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走进离家不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走进中心,刘霞发现这里虽然简陋,但非常整洁清爽。因为不用排队,仅用了不到10分钟,刘霞就被安排躺在病床上开始输液。

  在输液的过程中,护士不时过来巡视,照顾她和旁边的几位“病友”。后来护士发现刘霞鼻子不通气,呼吸不顺畅,就为她冲了一杯感冒冲剂。一杯热气腾腾的药剂喝下去,刘霞顿时倍感轻松,“这在大医院是很难想像的。”对于医护人员体贴入微式的照顾,刘霞很受感动,也坚定了下次还来的决心。

  方便、熟悉、省钱,这是刘霞给社区医院的评价。其实她还不知道社区医院的医生还有一个特点,能变身为家庭保健医生。

  十里堡社区的王奶奶今年80多岁,前些天,她感到有点眩晕,便打了个电话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午饭只吃了一半的2名医务人员,赶紧抄起各种仪器迅速赶到王奶奶家里,给老人做检查,直到老人好转。王奶奶说:“这就相当于请了家庭保健医生。儿子也不用再为我操那么多的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实,在很多社区医院里,居民一进门就能看到张贴着社区医生的服务告示板,上面公布了医生的姓名和联系电话,居民可以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也可以电话预约上门服务。

  虽然有着诸多优势,可还是只有少数人肯到社区医院就诊。“设备不足、就医条件差、人员资质水平有限、全科医生较少……”在中关村上班的刘明给出了一大堆不愿到社区医院的理由。

  和刘明持类似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一份调查显示,仅有22.5%的人愿意去社区医院就诊;卫生部门的资料却表明,本来三级医院65%的门诊病人和77%的住院病人均可分流到社区卫生机构。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医院却是就医首选,“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护理在社区”已成医疗惯例。基层卫生机构的就诊率达80%以上,不到20%的患者需转诊到中心医院或专科医院。中西差距可想而知。

  可喜的是,出台近两个月的新医改方案给予了社区医院很多的倾斜政策。新医改中对社区医院的定位是居民健康“守门人”,并从资金、设备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上给予优惠政策。如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一些专家眼中,建立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比切断“以药养医”、常见病处方药最高限价、建立基本药物目录更重要。《广州日报》的一篇社评指出,目前频出的医改举措固然可缓解“看病贵、看病难”,但若求治本之策、“长治久安”之计,还要在就医结构上下工夫。那就是建立完善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对社区医院的人力和财力投入,让社区医院和大医院“转诊”、联动,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医疗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唐钧也不止一次提出,建立社区的健康服务中心,可能是整个医改体制的突破口,因为它可以用比较低廉的成本,来使广大的老百姓能够得到最起码的、最基本的医疗服务。有朝一日,我国社区医院吸纳了80%的患者,大医院还会“看病难”吗?

  (本文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卫生部督查卫生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中澳合作开展耐多药结核研究
    ·宣武区卫生局至今没有答复
    ·儿童和青少年伤害预防WHO行动计划中文版发
    ·每千户配一“小型医院”蓬莱农村半小时就医
    ·我国启动甲型流感疫苗批量生产
    ·国际合作结核病控制项目落户黑龙江省
    ·江西省“光明·微笑”工程进展综述
    ·卫生部等发布新规 9月起"盲人按摩师&q
    ·湖南省长周强:坚定不移地推进医疗卫生体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