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八闽千姿:福鼎提线木偶戏 丝线传神演古今——中图社
2009-08-10

  中新社福鼎四月十七日电 题:福鼎提线木偶戏 丝线传神演古今

tujian.org

作者 徐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福建福鼎这块闽东民间艺术萃集之地,活跃着一支传承近千年历史的提线木偶戏班。只见木偶在施展绝技的艺人手下被赋予了生命,活灵活现地演绎了一段段古今传奇的木偶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年过六旬艺人福鼎提线木偶戏传承人黄学仁师傅告诉记者,四月底福鼎白茶将晋京参加“二00九年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为配合这件盛事,他将带领福鼎市白琳镇翁江村提线木偶戏班的艺人们晋京表演。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言辞间流露出兴奋之情和满满的喜悦,黄师傅说木偶戏班的艺人们将带着精心制作的百来个木偶“角儿”,以及为展现福鼎白茶文化而反复修改的新编剧本,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们感受白茶的飘香,同时也领略到中国传统戏剧舞台上的一朵奇葩——木偶戏。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百余个木偶“角儿”中最特别的是一个约九十厘米高、戴大红色“武丑帽”、披大红色对襟戏服、着红裤、踏红鞋的木偶,“这个人物是这个行业的‘祖师爷’———‘田都元帅’,相传是唐玄宗时宫廷里的一名乐师,后来中国戏曲界都供奉他为保护神,所以还有个尊称叫‘喜乐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福鼎提线木偶戏中,这位“喜乐神”的作用非同小可,无论哪出剧目,都少不了他的出场,据黄师傅说,演出进行中,“喜乐神”负责实时向观众们介绍剧情,表现十分滑稽,常常是边说边唱,并且全身都不停地摇来晃去,有点“嬉皮士”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地还有个关于“喜乐神”的有趣传说,演完戏收木偶时不能将“他”放在箱底,如果不懂规矩的把“他”放箱底了,“他”也会自己爬到上面。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福鼎提线木偶戏还有一令人叫绝的特色,川剧特有的“变脸”绝活,黄师傅制作的木偶也能做到。在他的操纵下,一个木偶花旦的脸像陀螺似的转了一圈,瞬间变成了青面獠牙的“白骨精”,这也是黄师傅独树一帜的创意。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福鼎提线木偶戏从南宋开始,浙南的木偶艺人在闽浙边界一带演出,并逐渐传入福鼎。清末至民国年间,福鼎提线木偶戏曾达到顶峰,据旧福鼎县志记载,在全福鼎曾有大小十余个提线木偶戏班。随后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福鼎木偶戏传承发展历经几起几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在没有什么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不仅因为投入较大收益微薄,还需要足够的恒心和耐性。”言语间,黄师傅颇有些落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目前,福鼎提线木偶已成为濒危的传统剧种,由于独具地方特色,今年四月一日,其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福鼎的木偶戏班人数一般十人左右,演出时,台前一至二人操作,连说带唱,后台三五人分担拉琴、吹奏、打击乐伴奏。唱腔有京调、闽调、畲歌。说白有汉语、畲语、闽南话、浙南腔。操作木偶者还根据剧中人物分别乔装男女老幼角色。腔调、说唱,一身多能。传统剧目有《水浒传》、《西游记》、《陈靖姑》、《目莲救母》、《二十四孝》等二十四本。(完)

     相关链接
    ·八闽千姿:福鼎提线木偶戏 丝线传神演古今
    ·岭南写真:鼻吹唢呐的雷州汉子——中图社
    ·带有远古遗韵的“泥泥狗”(图)——中图社
    ·蒙古族说书老人状告社科院——中图社
    ·两岸雅士齐聚古刹灵隐 “禅·茶·乐”对话
    ·顾文霞与苏州刺绣的往事——中图社
    ·“黄飞鸿杯”南北狮王争霸赛将在广东南海举
    ·打腰鼓和扭秧歌将亮相美国独立日大游行——
    ·新疆“达瓦孜”传人张家界成功挑战极限坡度
    ·南宋御街将成中国一流创意文化商业特色街—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