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梁荫:借鉴赵本山经验 让陕北民歌唱响全国——中图社
2009-08-10

  借鉴赵本山经验 希望成立“延安艺术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梁荫:让陕北民歌唱响全国

tujian.org

  英国民族音乐学家约翰·布莱金曾说:在某种情境下,“一首简单的民间歌曲,会比一部复杂的交响曲拥有更多的人类价值。”陕北民歌,作为国家首批公布的“非遗”保护项目,长期以来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陕西省民俗学会会长梁荫日前推出了《原生态陕北民歌选》一书,在这部书中,梁荫对陕北民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记者近日对他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他向记者表示,希望未来能成立一个如赵本山旗下刘老根大舞台那样的“延安艺术团”,让陕北民歌唱响全国。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重视 我们觉醒得有些晚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作为绥德人的梁荫从小就在陕北民歌的熏染中长大,在他看来,陕北民歌是一代又一代陕北人民的智慧结晶,其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博大恢宏的深厚内涵,他也将陕北民歌喻为人们了解和认识陕北乃至陕甘宁一代的“活化石”。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是长期以来,陕北民歌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去年青歌赛,相比其他省市的民歌选手带着乐队,带着良好的包装,陕北民歌选手一个人就去单打独斗了,我们显得太落寞了。”说起去年陕西选手在青歌赛上的赛果,梁荫依然唏嘘不已。“我们觉醒得有些晚了,事实上不仅是陕北民歌,很多‘非遗’项目都是近两年才被重视起来的。说到陕北民歌,山西的阿宝把它唱红了,但他却把陕北民歌唱串了味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悲哀。”梁荫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保护 草根精英同行动 tujian.org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保护陕北民歌的重要性。去年,由省文联主席赵季平牵头,省音协的一批音乐家们联手吴起县,举办了向社会征集新创作的陕北民歌的活动,对此梁荫说:“这是因为音乐家们已经意识到了,陕北民歌这么多年来唱来唱去就那么几首,要发展就必须利用音乐元素来打造新时代的陕北民歌。”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民间,也有热爱陕北民歌的人们在行动着,梁荫告诉记者,一批又一批的非专业人士自发地在搜集整理陕北民歌,也都推出了专业著作,这种将陕北民歌从口头传承变成书面传承的行动,毫无疑问地都起到了保护陕北民歌的作用。“但是纵观这些著作,很多歌曲都是在重复,譬如《泪蛋蛋撒在沙蒿蒿里》基本上每本书都有收纳,歌曲过于陈旧,没有挖掘到民间流传的歌曲。”而此次梁荫推出的《原生态陕北民歌选》则尽量选择并不和别人重复的陕北民歌作品,其中也包括他中学时自己创作的歌曲,为了保持原汁原味,他甚至没有再做改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希望 打造“延安艺术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梁荫表示,目前陕北民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研究整理没形成合力,市场上也没有形成合力,陕北各地市的艺术团各唱各的,没有新歌曲,更没有做到产业化。“要发展,必须要整合资源。”梁荫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让陕北民歌真正走向全国,被全国观众接受一直是梁荫多年来的愿望。小沈阳的突然蹿红和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的成功给了他很多启示,他告诉记者:“未来,我想筹建一个艺术团,叫延安艺术团或黄土地艺术团,集陕北民歌、陕北道情、陕北说书、安塞腰鼓、子长唢呐等优秀的陕北传统文化为一体,如同二人转唱红全国一样,让陕北民歌也被更多人接受。” 记者 张静

     相关链接
    ·土家族民间以歌谣谚语传承历法 ——中图社
    ·梁荫:借鉴赵本山经验 让陕北民歌唱响全国
    ·赵本山诉新浪游戏广告侵肖像权 索赔二百余
    ·解玺璋:二人转登堂入室 俗文化凯歌行进中的
    ·京郊古镇村民说话“露八分” 只说成语前三
    ·河南发现民间泥彩塑 ——中图社
    ·中国魔术师“生死穿越沱龙峡” 挑战顶尖穿
    ·“十不闲”范正安:一个人的皮影不孤单——
    ·广东东莞寮步重续莞香文化 打造“现代香都
    ·中国婚博会在京举行 汉式婚礼走向国际舞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