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作曲家向戏曲流派唱腔“发难”引热议——中图社
2009-08-10

  一句唱 掌声起 好不好?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作曲家何占豪向戏曲流派唱腔“发难”引发热议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戏曲表演中,一句流派韵味浓郁的唱腔,最能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这种流派代表性的曲调,在所属流派剧目中经常出现,被称为是“一曲多用”。而日前举行的越剧吕派艺术研讨会上,作曲家何占豪向越剧的流派唱腔“发难”,他表示,“越剧的流派是民间的俗称、戏迷的爱称”,但因各流派不具备理论基础,从学术意义上来讲越剧只有两派:“一曲多用派和专曲专用派。”何占豪将吕派创始人吕瑞英归为“专曲专用派”,并认为“一曲多用派”在人物塑造上有局限性。研讨会后,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圈内人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标志唱腔 反复使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越剧的流派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绝大部分流派都会把自身的一些固定的、观众比较认可的、比较容易辨识的曲调在不同的剧目中反复应用,成为这一流派唱腔的重要标志,观众只要听到那些熟悉的曲调,就能“认出”这是哪个流派,这种现象被何占豪称为“一曲多用”。事实上,不仅是越剧,大部分戏曲流派都存在这种情况,如京剧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都有其标识性的唱腔特色。而吕瑞英的吕派唱腔则少有这种重复应用的标志性的曲调,不熟悉越剧的观众即使听完一场吕派的演唱会,对吕派唱腔依然可能摸不着北,这种做法被何占豪称为是“专曲专用”。何占豪认为,这是因为吕瑞英重视人物刻画,所以唱腔中少有重复出现的曲调。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海越剧院资深作曲陈钧则不认同这一观念,他认为越剧是板腔体,它的唱腔是以基本板式为基础进行变化,既不是“一曲多用”也不会出现“专曲专用”。比如同是“弦下调”,范派和徐派就会有不同的变化,再比如徐玉兰的“宝玉哭灵”和“哭祖庙”都用“弦下调”,但唱词不同、人物不同,变化自然也就不同。因而陈钧认为越剧唱腔是属于“常用常变”,吕派与其他流派相比变得更多,但并没有离开越剧的基本调,只能说是“常用多变”,但绝不是“专曲专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是否扼杀 戏曲个性

tujian.org

  虽然何占豪对“一曲多用”的越剧流派也充分肯定其艺术魅力,但也直言不讳地表示,“一曲多用”的越剧流派有其局限性,某一个流派往往只擅长表现某一种或某几种类型,不能表现所有。陈钧则认为,吕派的“多变”是一种个人风格,与其他流派相比,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不是多变就一定比少变好、新腔一定比老腔好,只要用得合适就是好的。电视戏曲导演汪灏则认为,“一曲多用”是一种中国式的智慧,从中国戏曲的发展来看,“一曲多用”并没有扼杀中国戏曲的个性,越剧有十数个流派,而京剧流派就更多了。汪灏还表示,越剧尹派和戚派是“一曲多用”的代表,但并没有影响其塑造出一系列艺术形象。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确实,如果要说越剧的众多流派中“专曲专用”吕派在塑造人物最为擅长,而别的流派都有局限性,不要说别人,就连吕瑞英自己恐怕也不能同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创新突破 尊重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何占豪和同样赞成“专曲专用”的越歌剧《简爱》作曲谈声贤都强调,吕派的“专曲专用”是非传统戏曲流派的,与西方的歌剧不谋而合。而反对“专曲专用”的几位受访者也同样强调“专曲专用”是歌剧的做法,但认为这与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原则不相符。浙江省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李尧坤表示,越剧的声腔要创新和突破,但一定要尊重传统戏曲的美学原则,对于“专曲专用”的提法一定要慎重。而汪灏则认为,戏曲创新有可变有不可变,而“一曲多用”是戏曲声腔艺术的特色,传统戏曲的“一曲多用”正是这一美学原则的体现。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戏曲流派唱腔中的部分往往正是戏曲观众最欣赏的部分。相反,作曲家们辛苦创作的新腔却往往受到冷遇,近年来关于新编戏曲作品少有唱段能够广泛传唱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圈内人士,这其中固然与部分戏迷过于守旧、不肯接受新腔有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少新腔的创作背离了传统戏曲唱腔,恐怕也是其难以被戏迷接受、不能广泛传唱的原因。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报记者 王剑虹

     相关链接
    ·意大利歌唱家主演《艺术家生涯》——中图社
    ·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5月在杭州揭
    ·作曲家向戏曲流派唱腔“发难”引热议——中
    ·评话表演艺术家唐耿良去世 各界人士送行—
    ·中国爱乐举行汶川地震纪念音乐会 ——中图
    ·奥地利"非洲!非洲!"杂技团因事故取消首演
    ·非遗保护专家:请不要神化“金色大厅”——
    ·病中李文华:等我好一些 再一起听新相声—
    ·“魔术热”可以火多久? ——中图社
    ·郎朗:让钢琴走出音乐厅 ——中图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