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读者选择了张爱玲——中图社
2009-08-10

  读者选择了张爱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徐 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小团圆》被发掘出版,引发了诸多张爱玲迷的企盼,因此我又N多次被人逼了问如何看张爱玲小说及其在读者间的受捧。我的答案如出一辙:读者极多的作家未必是好作家,尤其在这个人们审美大多遭到影视“饲育”(借用日本电影中的“情色”说法)的时代。人们一旦习惯了向文艺索要曲折的情节,想改起来就太难,而那些伟大的、甚至稍好的小说家,通常又不是单纯抱着“情节”这一根上吊绳子的。那么满足人们对情节的渴望的任务,通常便要由畅销小说家(现在恐怕还得加上那些电视剧的金牌编剧)来完成。凡著名的畅销小说家,一般都是讲故事的大师,从张爱玲到金庸,一直铺到美国的斯蒂芬·金,都是这个情形。不过张爱玲似又与别的畅销作者不同:一来已经在文学史上有了些“定评”(比如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二来是——她本人的生平和感情经历都带有传奇性。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张爱玲是讲故事大师,但她的小说却不好。因为好的小说不仅仅是要讲故事,而且一个作家一旦被文学史抬到“重要作家”的高度,那就更不能仅仅凭借她的讲述才华。高级的文学从来是由作者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合谋”而成,这个合谋的结果不但要体现作者对世相的洞悉,也要多少体现一点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切。张爱玲的不少故事有同情心,有时对某个主人公甚至有一点爱怜,但这种同情或者爱怜只指向作品的主人公,而不是绝大多数角色,这就给小说预设出了一点狭隘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好作家在作品中是不允许有狭隘的,比如曹雪芹写薛蟠,狄更斯写《大卫·科波菲尔》里的“小人”希普,哈谢克写《好兵帅克》里的密探布雷特施奈德,蔑视中分明都还有着一丝悲悯和同情,这个高度,张爱玲的作品达不到。张的小说不时爱流露出“偷生”的卑微,这固然会引发读者的感动,可感动之后,却一点引不起任何升华,哪怕是一点直面世相的坚毅,小说终究回归到了消费品序列。夏志清教授曾拿张爱玲去比曼斯菲尔德和麦卡勒斯,从技术上比比也无妨,但从内在的品质上讲,则显得有一点不知天高地厚。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关于张爱玲,有一种说法是她后来去美国,以及作品《秧歌》和《赤地之恋》在美国被出版,都跟一位臭名昭著的麦卡锡议员有点关系。我读到这个传言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女人命真苦,先是胡兰成,后又扯上麦卡锡……其实张这个人,可能跟所有聪明又有些糊涂的善良女性一样,过于感性——她作品里的“毒舌”,不过是另一种假装智慧的感性宣泄而已,这与她不幸的青少年时光,以及后来的情感际遇必然有些关系。 我以为她和美籍丈夫赖雅的婚姻应该是张一生中最健康的时光——无论快乐还是烦恼,很可惜她没能把这一部分体验贡献给她的小说事业,否则我们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张爱玲。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张爱玲之所以在今天成为一个文化或品味(许多人误把这种品味当成了文学境界)符号,是经过了几个步骤:一、她是“孤岛”时期大红大紫的畅销作家,身跨小说、电影两界,作品不问风云,只叙风情,这吻合绝大部分读者对小说的要求,而她文笔所具备的那种——可供把玩的细腻的匠气,同时代作者里又是很少的;二、她的问题爱情,以及后来多达数十年作品在内地的缺席,“异数”和“禁书作者”从来都是吸引眼球的重要元素;三、她的文风对历代女性作者的影响,以及影视改编对世俗名声的放大。最后一个原因不算定论,但可以作为大家的一个思考题:今天时尚中的许多读者,他们的精神境界和趣味,跟“孤岛”时期依然歌舞升平的红男绿女们,真的有那么大分别吗?

     相关链接
    ·读者选择了张爱玲——中图社
    ·余秋雨捐款门“连续剧”的集体审丑之忧——
    ·岳飞应该长啥样:变形金刚手端冲锋枪?——
    ·刘心武:遭遇官司 ——中图社
    ·王府井与金街,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中图社
    ·学术沦丧产下“常凯申”这枚臭蛋 ——中图
    ·《潜伏》PK《团长》:情商赢了 智商输了——
    ·书法大赛引入“绿坝”是辱没斯文——中图社
    ·文化产业“纽扣现象”该如何破解——中图社
    ·从蒋介石译成“常凯申”说开去——中图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