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通
温室大棚的两种处境
4月27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家寨镇黄东村和黄西村的田野里机器声隆隆,两种相同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黄东村里,由于不少村民不愿用大棚,一台挖掘机正在紧张地拆除大棚,三四辆卡车运送着大棚垃圾;而黄西村在村党支部书记杨福山的带领下,正热火朝天地建温室大棚。
杨福山通过十多年包工程,跑运输,搞养殖,积累了上百万元资金和企业管理经验。2008年,杨福山通过到山东、甘肃等地考察设施农业后,决定在黄西村搞温室大棚。在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大通县高标准温室大棚项目今年4月在黄西村实施。
通过土地流转,杨福山租了村里的300亩土地,投资近八百万元。杨福山说,以目前的建设速度,预计可以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大棚建成后,不仅可以在深冬给西宁的市场提供新鲜的反季节蔬菜,还可以帮村子里数百人就业。
离黄东村不远的上孙家寨村,2008年就建成了十几栋半地下滚筒式高保温塑料大棚。记者在大棚里看到,茄子、丝瓜、辣子等蔬菜长势喜人,秧上挂满了果实。
技术员老李说,2008年9月,大棚投入了生产,3个月后,就产生了效益。以现在相对较高的蔬菜价格,一栋大棚年收入4万元没问题。他说:“看到大棚这么挣钱,村民们积极性很高,很多人都想建大棚。”
平安
温室大棚增加收入
4月28日,位于平安县小峡镇下红庄村、占地三百六十多亩的平安县深冬蔬菜基地里,200栋温室大棚一栋挨着一栋。
尚桂英正用沼气烧开水。看到我们,她以为我们是来买樱桃西红柿的,就问:“刚摘的,你们买多少?”她告诉我们,樱桃西红柿的出棚价,每市斤3.5元。
一进大棚入口,5头三个月大小的猪仔在圈里撒欢。猪圈旁有个直径约四米的池子,里面满是沼液。沼液是好东西,浇在大棚里,不但可以壮肥,而且可以防治大棚蔬菜病虫害。向大棚里望去,成熟了的黄、红色樱桃西红柿像颗颗玛瑙。
尚桂英说,她两口子年龄大了,不能外出打工。2007年,在农业局的帮助下,建了一栋高标准温室大棚,种了樱桃西红柿。种大棚集种植、养殖和沼气为一体,“比打工强多了,一年下来,一栋棚能收入三万多块,没问题。”
在平安县深冬蔬菜基地,从事一线生产的17名农业科技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起初,村民不愿种植温室大棚,科技人员就自己承包温室种植。去年,看到科技人员种植的反季节蔬菜卖了好价钱,村民们才一个个跟进,纷纷来到基地建大棚。科技人员提供24小时上门服务,更让村民们吃了“定心丸”。
平安县蔬菜办公室副主任时福存说,平安县深冬蔬菜基地面积今后还要进一步扩大,每年要以100栋的速度增加,到2012年,要达到500栋。他说:“现在这些种大棚的村民,已经看到或直接有了效益,建温室大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设施农业园成了致富的乐园。”
乐都
设施农业遍地开花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乐都县已成为我省的主要蔬菜生产地。但是,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设施农业,进一步增产增效新课题,已摆在农牧部门的面前。
乐都县农业局副局长马克昌说,从2008年开始,乐都县就开始创建一个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这个“大园区”发展规划涉及雨润、高店等9个乡镇,占地面积达十二万多亩。
了解到县农牧部门的“大园区”发展规划后,2008年,碾伯镇东门巷村的巩志存联合村里的3个年轻人,投资四十多万元,租了村里的一百八十多亩地,成立了神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在这片土地上二十多栋高标准大棚已拔地而起。他们除了种植一些传统的蔬菜外,还到甘肃永登考察,引进了美国提子。巩志存说:“这两天,我们的四千株苗子就要到了。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做大合作社。”
如今,乐都县38553栋温棚如海洋中的小舟,扬起风帆,乘风破浪前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