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试验楼“吃”掉上万吨建筑垃圾 |
2009-05-05 |
|
本报记者 李佳
建筑垃圾是城市建设中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如何让它们成为有用之材?走进不久前在北京建工学院落成的国内首座全级配再生混凝土骨料试验楼,就能找到答案了。 继2007年8月合肥研制出废旧混凝土冲压技术,开创道路建设史上废旧混凝土再利用的先河之后,关于混凝土的二次利用技术越来越引发业内人士的研究热情。短短半年之内,北京建工学院又推出废旧混凝土和废旧砖二次利用技术,并成功建成实验楼。其之所以备受关注,技术创新是最大的闪光点。 据此项目主要负责人、北京建工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陈家珑介绍,试验楼建筑面积1256平方米,共3层,建筑结构为再生混凝土浇筑剪力墙,现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实验楼。这座全级配再生混凝土骨料试验楼,是2007年北京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建筑垃圾资源化关键技术与应用的研究”的试点工程,目前在全国尚属首座。 “让破碎的混凝土变零为整,一点都不能浪费。”陈家珑教授说。他详细介绍道,全级配再生混凝土技术分两个步骤,一是对可再生的废弃混凝土骨料,即其中含有的大量砂石的骨料进行合理回收利用,用再生粗、细骨料代替天然粗、细骨料,生产再生混凝土用到新的建筑物上;二是对不可再生混凝土骨料,即废混凝土经除土、二次破碎后得到的全部成分都用于新混凝土的配制。由此可配制成结构上粗、细骨料不同的两种再生混凝土,这种再生混凝土比天然砂石骨料混凝土每立方米可降低成本10元左右。 新试验楼除了创新废旧混凝土技术外,还引用了再生砖技术。陈家珑介绍,该实验楼一层外墙所用砖为建筑垃圾全骨料再生砖,经过原料筛选、破碎、分筛、进料搅拌、预养成型,它们质量好、不易裂缝,施工方便,最大特点是环保。因为“吃”进去的建筑垃圾经过长期使用,本身所含的有害气味已被大气吸收,所以制成的砖块是没有放射性的。另外,在垃圾“变身”的过程中,也不会产生新的污染,是地地道道的环保材料。 陈家珑告诉记者,根据测算,这座新试验楼至少“吃”掉了上万吨建筑垃圾,与用新材料建成的大楼相比,至少节省三分之一的成本。陈家珑教授设想,如果我国每年浇筑的20亿立方米混凝土中有5%采用的是再生混凝土,则每年可为国家节省10亿元左右。如果一座城市将每年产生的3000万吨建筑垃圾一半用于制造再生砖,可少排放几万吨二氧化硫废气,同时还可以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