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救灾前线物品或成文物
本报讯 汶川地震发生后,绵阳市文物局、绵阳市博物馆就拿出了《征集“5·12”抗震救灾资料方案》,并于5月19日正式组建6个震灾文物征集小组紧急投入征集工作。 “建成地震博物馆,见证这场特大灾难,纪念亡灵,警示后人,同时为地震科学提供研究对象。”记者来到绵阳市文物局临时办公地点,局长王锡鉴刚刚带队从北川搜集震灾文物资料归来。他说,这场特大地震发生后,各界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地震博物馆也将见证这种精神。 “我们坚决落实温总理和上级政府指示,做好地震遗址公园、博物馆的筹建工作。”王锡鉴说,除了救援、防疫、整修道路等工作外,建议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对地震灾难现场进行保护,尽量维持原貌。借鉴唐山地震博物馆、日本地震博物馆等建设经验,召集地质、地震、卫生、水利、文博等方面专家,对现在的北川县城废墟进行调查了解,规划论证方案。 王锡鉴说,此次地震几乎波及了整个四川,也辐射到省外其他地方,汶川虽然遭受重创,但博物馆的名称不一定是汶川大地震博物馆,也有可能是四川西北大地震博物馆或四川大地震博物馆。 “6个征集小组有5个是由各地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挂帅。”王锡鉴介绍,整个资料的征集工作分为北川、安县、江油、平武、绵阳、媒体资料征集六个小组,分区域深入开展征集。 陈世琼是绵阳市文物管理局北川资料征集组成员之一。地震之前,他是北川县羌族博物馆副馆长,这场惨烈的大地震夺去了他的母亲和孩子的生命,时至今日,他仍然没有找到母亲和孩子的遗体。 “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至今都没有找到亲人的遗体。”陈世琼说起这一切时,眼里已经没有泪水,他的泪水已经流干。“在遗址上,设置一面墙,上面有每一个遇难者的名字,我母亲和孩子的名字也在其中,每年我也可以去那里祭奠他们。” 目前筹建地震博物馆是他最大的希望,“这是对我亲人最好的纪念,对所有遇难的亡灵最好的纪念。”这几天,他一直往返于绵阳和北川之间,搜集震灾文物资料。 (高国 陈泓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