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省运城市援川建房工作纪实 本报驻山西记者 刘宾 通讯员 姜 桦
荷园小区建成了,双乐小区建成了,大通小区建成了……从6月中旬至7月初,山西省运城市援川建房工地喜报频频,42个安置点的3629间过渡安置房相继建成。从5月25日运城市首批援川建房人员跨越千里山河,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大观镇浇注出第一块混凝土地板起,一个多月来,800余名运城建设者克服高温湿热、余震不断等重重困难,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为都江堰市大观镇、崇义镇、玉堂镇建设过渡安置房的任务,用心血和汗水泼洒出一幅抗震救灾的壮丽画卷。
 工人们正在紧张搭建板房
千里驰援鏖战急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500万河东儿女以不同方式支援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随着时间的推移,为灾区大规模搭建过渡安置房的任务显得尤为紧迫,山西省运城市援川建房工作也立即启动,一场千里驰援的大会战开始了。 5月21日,山西省政府援川建房动员会刚刚结束,运城市委、市政府就立即对该市援川建房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委书记高卫东对这项工作极为重视,亲自协调解决建房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市长王安庞带领职能部门负责人,深入彩钢板生产企业,督促生产进度,协调解决原料供给等实际问题。 5月26日,随着市长王安庞一声令下,由300名施工人员组成的运城市首批援建四川灾区过渡安置房队伍,和一辆辆满载建筑材料的卡车从河东广场出发,奔赴灾区。
他们特别能战斗
从5月25日运城市援川建房前方指挥部成立起,指挥部同志们的神经就绷紧了。千里援川建房,难以预料的情况多、协调任务重、工程变数大,经常是早上定下来的任务,当天下午就不得不改变。规划、施工计划、运输方案等都要随之推倒重做。而且为了节省运力,每辆运输车都满载着不只一种建筑材料,分配卸货的工作量大得惊人。人手紧张,工作千头万绪,每个人都要顶2个人、甚至3个人用。电话打得几乎冒烟,嗓子喊得嘶哑,汗水浸透衣背。每一夜,前方指挥部都是彻夜灯火通明。本来就患有高血压、胃病的前方总指挥王世斌昼夜工作,没过几天就累得虚脱,连上2楼都要歇好几次。 副总指挥刘平均负责崇义镇7个安置点的建设工作,每天坚持到各点巡视2次,解决问题。每往返一次要走30公里山路,需要2个小时。他所乘坐的工具车2天就能用完一箱油,司机累得开车时都想打盹。 指挥部成员王军红负责协调各个安置点的材料配送工作。每天都有20多辆来自运城市以及山东、江苏、成都运送装配材料的货车源源不断地抵达安置点。有人算了一下,每个司机从发货点出发到抵达卸货点,至少要给王军红打3个电话,经常是手机还没放下,固定电话的铃声又响起了,一天到底要接打多少时间的电话,还真没法统计。
援建工地党旗红
“把党旗树起来,把共产党员的身份亮起来!”6月5日,运城市援川建房前方指挥部临时党支部宣告成立,王世斌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 从那一天起,援川建房前方指挥部的帐篷里,鲜艳的党旗格外醒目。在各援建工地上,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共产党员赵国宏担任荷园安置小区项目指挥员。为把荷园小区建设成示范安置小区和样板工程,他昼夜坚守在工地上,催工程进度,查工程质量,随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由于劳累过度,住进当地卫生院,他还一边输液,一边用手机安排工作。 共产党员谢玉生,担任崇义指挥部综合协调组组长。接到赴川援建的任务时,他瞒着家人,带领首批援建队伍及运输材料的车队,昼夜兼程,长途跋涉21小时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到达灾区后,他被派往援建点崇义镇开展前期准备工作,连续5天靠吃方便面、喝矿泉水充饥。他还徒步走遍7个安置点,与当地干部联系沟通,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建设一流过渡房
抢进度重要,保证质量更重要。在崇义镇各项目点位,对口援建方施工的不少地面板出现不平整的质量问题,使板房无法安装,即便勉强安装,雨水也极易渗进房内。面对这种情况,副总指挥刘平均坚持原则、据理力争,促使对口援建方施工队积极整改,整平地面,确保工程质量,受到当地政府和灾民的一致好评。 为使各工地都能按照统一的施工标准和流程科学施工,质量监督组组长张跃峰,带领乔春华、杨峰2名技术人员奔波于42个施工点位,以最快的速度编制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标准和施工流程。紧接着又耐心地给工人师傅们讲述施工方法,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使板房安装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安装速度不断加快。 截至7月14日,运城市已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援川建房任务,无论是建设进度还是房子质量在全省都是拔尖的,受到了山西省援川建房前方指挥部、省建设厅和灾区党委、政府的好评。其中,由运城市援建的荷园小区以良好的质量被当地政府当作了援川建房的示范点。勇于奉献的运城儿女不辱使命,向灾区人民交上了一份过硬的答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