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和谐的城镇化——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响亮的主题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 11月3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肯尼亚共和国总理奥延加,巴林王国首相哈利法,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等政要莅临中国南京,出席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开幕式。
和谐魅力: 170多个国家的政要名人与会
来自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政要、部长、市长、专家学者、企业界名人在内的逾万名各界代表参加了论坛。开幕式现场,各种肤色的与会者相聚一堂,其乐融融。 姜伟新部长代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欢迎各国友人前来参加本届论坛。姜伟新介绍,本届论坛以和谐的城镇化为主题,反映了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多元化发展的市场形势下,要以人为本,坚持和谐建设,加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促进城镇发展,努力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世界之痛: 10亿人生活在贫民窟中
在11月3日下午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部长级圆桌会议上,与会的各国部长认为,约10亿人——相当于全球城市人口的1/3,居住在条件恶劣的贫民窟中。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贫民窟通常不被地方或中央政府认可,但其成长速度却往往高于正式的都市部分。与会部长表示,当今世界的城市化进程需要开明的领导和明确的长期政策,关注贫民窿的现状和发展。
中国进程: 城市人口总量已经达到5.9亿
“到2007年底,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已经达到5.9亿。”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开幕式致辞时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数字。张德江说,改革开放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镇发展,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居民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已经达到5.9亿,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0%以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的数据表明,2007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44.9%,比1982年的21.1%提高23.8个百分点。25年间,中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预计未来10至15年,中国城镇化率仍将保持年均0.8至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在论坛上介绍说,2007年,中国各地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的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初步统计,2007年,全国约安排资金79.4亿元,超过2006年之前廉租住房资金投入总和。“十一五”期末,将逐步把保障对象扩大到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4点要求: 解说中国城镇化之路
张德江副总理在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的开幕式致辞中说,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城镇化科学发展,任务十分繁重。要通过积极实践和深入探索,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第一,坚持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道路。中国将围绕改善民生的目标,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监督制度,更加注重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努力使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广大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坚持走改革创新的城镇化道路。将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努力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第三,坚持走科学的城镇化道路。进一步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通过城镇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调整粗放型经济结构,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推动城镇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发展轨道。 第四,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在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形成区域、城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大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功能,注重形成中小城市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特色,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促进城镇化有序地推进。 据悉,本次论坛除3场全体会议之外,还有6场对话、8场圆桌会议、72场合作伙伴会议、24场培训会议以及若干场边缘会议、特别会议和区域组织会议。其中圆桌会议包括部长圆桌会议、市长圆桌会议、国会议员圆桌会议等等。(综合报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