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沼气作为新型洁净能源走进众多榆次农家庭院时,昔日农家炊烟袅袅的景象已经远去。去年以来,省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深入榆次基层,扎实调查研究,积极发挥参谋、指导、协调作用,也目睹了身边的喜人变化。 tujian.org
和谐发展——立足高起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去年帮扶的基础上,今年全区选定100个机关、事业单位和100个工商企业与100个行政村结对子、二帮一,在全社会形成支农光荣的氛围。”榆次区委书记王建林这样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榆次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措施》,不仅构建起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新农村的帮扶机制,还建立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帮扶新农村的责任机制。区财政预算内支农资金由往年的360万元增至1000万元,全区各部门、各乡镇也千方百计加大农业投入。到目前全区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达到2500多万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全区按照“突出特色,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功能齐全”的原则,制定了总体规划,特别是对10个试点村和26个重点推进村进行了高标准综合规划,对于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农民增收——找准支撑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这里祖祖辈辈都不能种菜,看到自己种的第一茬西葫芦,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收获了石羊坂村第一筐西葫芦时,村民老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地依据实际培育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不仅一举改写了种不出蔬菜的历史,而且确立了集种植、养殖、沼气、节水为一体的四位一体温室蔬菜产业,400人的山村建温室60套,人均收入由原来的1687元提高到5638元。此举已扩展到北田镇朱村、庄子乡南赵村,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走向富裕。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紧临潇河的修文镇利用当地滩地资源主打芦笋产业,2007年新栽植芦笋5000亩,累计达到8000亩,初步形成“一线十村四片”的万亩芦笋基地,亩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当地农民实现了快速增收。去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93元,同比增长15%。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综合提升——把握增长点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打破技术人员缺乏、钢模短缺的制约,自主开发模具,培养本土技工,用技工包户轮作,模具滚动使用的办法,保证了村村同时开工,户户同步建设。”张庆乡女乡长籍永利说出了乡镇基层成功推动沼气建设的秘诀。目前,榆次区沼气建设“一池三改”的成功经验在全省推广。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实践中涌现出的 “一池三改”户用模式,“自制模具、5户轮作,滚动推进”模式,“大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模式等先进做法,推动榆次区沼气建设快速推进,2007年达到6588户,占计划的109.8%,为农户增收节支超千万元。由此带动全区改水1.2万户,改厨9300户、改圈4700个,改厕7200个。这种以建沼气池带动改厨、改圈、改厕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以集中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环境优化——抓好示范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修文镇东长寿村,村民自发建起了公园,安装了健身器材,并建起门球场和篮球场。设施齐备的文化大院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村党支部书记丁福友说:“环境好了,更要保持好,村内派专人清扫街道、清运垃圾,全村党员还在夜间义务巡逻,社会治安大大改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去年榆次区投资1700多万元,新建园林村34个,并打造出一批精品园林村,在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方面取得实效。目前,全区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街道都实现了“户户通”,村庄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农家庭院都实现了环境绿化,主要街道都实现了亮化,全面清理了农村污水、垃圾。与此同时,榆次区总投资860万元,开展了以“五清五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农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杨一平 宋予新 杨增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