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玉米现货市场呈现“涨”势 |
2009-04-30 |
|
记者/张春红
与春耕时节一致,无论是收储还是生产,粮食信息于近期动向频频。
4月正值春耕关键期,粮食生产方面,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预计到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比现有增加1000亿斤。
而收储粮食方面,则是自2008年秋粮陆续上市后就开始,国家粮食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最近一次下达了第五批国家临时收储粮食收购计划,这也是2008年秋以来第四次对玉米的国家临时收购。
自2008年秋粮陆续上市后,国家先后4次对东北玉米的收购,累计达到4000万吨,其中在辽宁省达到730万吨,占到辽宁省2008年全年玉米产量的60%以上。受其影响,东北地区的玉米现货呈现“涨”势,向正在春耕时节的玉米主产区农民透露出一种积极信号。
入市收购意在惠农护农
粮食市场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自2004年起,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已经全面放开,凡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都可以参与粮食收购。
由于这几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和推动,使我国粮食连续5年获得增产。2008年,我国玉米丰产,公开的数据显示,产量达到了1.655亿吨。
东北地区是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2008年东北玉米产量在6000万吨左右。据了解,辽宁省2008年的玉米产量约为1189万吨。
玉米的丰产,使2008年秋天之后国内粮食供需偏紧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出现大幅度回落,使得2008年秋粮上市的价格出现了下行的趋势。因而,在秋粮上市前,国家粮食部门积极备战,并督促和引导国有粮食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去年10月20日,国家开始了临时收储东北地区玉米500万吨。 12月,国家加大了对东北玉米的收购力度,在不足15天时间内先后两次下达收储计划,合计达2500万吨。
时隔一个多月,第四批对玉米的收购于今年2月19日公布,在东北地区收购1000万吨。
玉米现货价格看“涨”
国家连续4次对东北玉米的托市收购,累计有4000万吨。
随着托市收购任务的进行,中央储备粮系统及其代收库都加大了收购力度,代收库点增多,加上大幅度提价因素,使玉米托市收购量明显放大。
来自我省锦州港的信息显示,目前,锦州港内贸易玉米收购价涨到1630元/吨至1650元/吨,较两个月前每吨涨了200元之多。
玉米托市收购量明显放大使得玉米现货市场行情开始上“涨”,而且使深加工企业也开始入市收购。
我省是东北地区玉米加工能力较弱的省份,即便这样,深加工企业目前也开始处于储备玉米阶段。随着政策收购力度持续加大,玉米不断被国储吸纳,农户手中余粮的量持续减少,加上农民开始出现较强烈的惜售心理,因此深加工企业只得通过上调价格来与国储争夺粮源。在与国储库争抢粮源的目前,一些小型的深加工企业已处于停产状态,而从事粮食出口加工的大型深加工企业唯有提高收购价格,才能在国储手中争得一些市场份额,价格后期仍有可能进一步上涨。
收储玉米将按顺价择机上市
截至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吉林省托市收购玉米已超过950万吨,黑龙江省超过600万吨,辽宁省超过600万吨,内蒙古超过400万吨,初步估算已超过计划收购总量的60%。
有业界人士分析,按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平均约70%的商品量计算,4000万吨临时储备约占到商品量的80%以上。东北地区每年深加工和当地饲料用玉米量还约在2000万吨左右。这4000万吨的临时储备将意味着进入2009年5月后,东北地区贸易商手中将几乎没有可用库存。
绝大部分能调到省外的玉米都控制在国家手中,这种份额比例使国家对下半年的玉米价格有绝对的控制力。
据悉,国家对于这些临时存储粮食将按照顺价择机在粮食批发市场公开竞价销售。这样有利于避免打压市场粮价,为多渠道入市收购留下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理顺粮食购销价格,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