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年前因救火成为烈士 39年后老太要为儿扫扫墓 |
2009-04-30 |
|
张兴斌牺牲后,家人一直思念着他。近日,张兴斌的母亲下定决心,要在临终前找到儿子的陵墓。昨日,本报记者帮她实现了这个愿望。 姚忠源 摄
截稿时间:昨晚7时地点:朝阳市
39年里,逝去的儿子一直没有离开她的生活。为了临终前能为儿子扫一次墓,她决定跨越千里寻找儿子的踪迹。
39年前,她的儿子张兴斌用身体堵住喷着火的油柱,从此长眠在异乡。
昨日,本报记者与朝阳市民政局等多个部门取得联系,终于找到了张兴斌烈士的陵墓,帮助老人了却了39年的心愿。
油库着火 他用腹部堵住漏点
1950年1月,张兴斌出生在黑龙江省,1970年12月,他成为朝阳市战备油库的一名值班战士。
因为各种原因,关于张兴斌的资料没有保存下来,记者根据朝阳市烈士陵园简要的记录和张兴斌家人的讲述,对发生在39年前的那段历史进行了还原。
1970年12月22日下午,张兴斌与一起值班的战友王友在朝阳市战备油库附近依惯例巡视。
突然,张兴斌发现前方1公里处一个小阀门好像有火苗蹿动。“不好,着火了!”张兴斌一边喊一边同王友飞奔过去。
这是一座储油量极大的油库,一旦出现火灾发生爆炸,方圆几十里之内的村庄将会被夷为平地。
来不及找到灭火的物品,张兴斌边跑边脱下胶鞋,用胶鞋拍打火苗。可小阀门上不仅燃着火,还因为管内压力的原因,不断向外喷着油柱。张兴斌的一双胶鞋也着了起来,并把溅到张兴斌身上的油滴引燃,他瞬间成了个火人。
就在此时,小阀门的火引燃了附近的一个大阀门,大阀门上的法兰片被崩出几十米远,油柱顺着洞口夹着火蛇冲到远处一棵松树上,松树眨眼间成了木炭。
张兴斌一把拉下战友王友:“我还有3个弟弟,你退后! ”说完,他脱下工作服,向洞口冲去。衣服着了,油柱还在向外狂喷,张兴斌扔掉了手中燃烧的衣服,一声大吼冲向洞口,用自己的腹部堵住了喷油的洞口。王友冲上去想拉回张兴斌,没有拉动,自己的双手被火烧得吱吱响。这时,得到消息的官兵赶到现场,大火被扑灭了,油库也保住了,然而张兴斌却再也没醒过来。
本报记者帮助英雄母亲寻儿
张兴斌的父母得到消息后,和地方民政、武装部的领导赶到了部队。张兴斌的母亲刘淑珍回忆,她看到儿子时,儿子还睁着双眼,脸上看不到明显的伤……
“儿子还像平时那样看着我。 ”刘淑珍说,她坐下来抱着儿子的身体:“儿呀,你咋了?娘要你说句话……”说完,她昏了过去。
张兴斌的妹妹张秀英说,之后随行的地方领导将刘淑珍老人送回了黑龙江的老家疗养,丧子之痛让老人此后在医院里一连住了四年,而后思念儿子的老人精神变得恍惚。
刘淑珍说,在这39年里,儿子经常在她的梦里出现。张秀英介绍,目前父母的身体都不好,今年春节期间,家里都为父亲准备好了后事,“有一天他握住我的手,说他还有个心愿未了,就是要找到我大哥的陵墓,他觉得对不起我哥。 ”
张兴斌牺牲后被安葬在朝阳市,其实距离他的老家并不太远。由于老伴多病,刘淑珍去朝阳寻找儿子的念头几度都被打消,直到近日她才下定决心,要在临终前“为儿子扫扫墓,陪他唠唠嗑”。
“岁数大了,越来越想儿子,再不去看看,机会就不多了。这些年了,我心里存了好多话,想和儿子唠唠……”刘淑珍说。
当本报记者通过《大庆晚报》得知刘淑珍老人的愿望后,立即与朝阳市民政局取得联系。朝阳市民政局优抚科的工作人员担心因为历史原因,张兴斌可能会成为那些无名烈士当中的一位,但当记者打到第5个电话联系到朝阳市烈士陵园时,一位姓李的副处长说:“张兴斌烈士就安葬在烈士陵园。 ”
当记者将找到张兴斌烈士陵墓的消息告诉张兴斌的妹妹张秀英时,她激动地说:“真是太谢谢你们了,我妈盼了39年,这回盼到头了。 ”
不久以后,刘淑珍老人将来到朝阳市烈士陵园,与分离了39年的儿子“见面”,本报将继续跟踪报道。
特派朝阳记者 李海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