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亿资金支持企业发展 “金手指”破解金融危机 |
2009-04-30 |
|
编者按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市在特殊时期采取特殊政策,出台了《沈阳市支持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30条),之后又围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和优化发展环境五个方面,制定了22项实施细则,目的就是要促进企业发展,实现“保增长”目标。从今天起,本报对《政策措施》作系列解读。
《沈阳市支持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是沈阳以坚定的信心,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动打出的组合拳。
春意萌动,万象更新。今年沈阳设立20亿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银行、企业、外资等形成了示范作用,成为沈阳破解金融危机的“点金手指”。沈阳今年财政总投入达450亿元,争取银行贷款增量1000亿元以上;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再加上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构成了抵御金融危机的强大资金来源。
财政支持20亿元,“寒冬”中形成“阳春”气候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活”,这是《政策措施》的根本出发点。4月6日,《政策措施》的起草者之一、沈阳市政府研究室服务贸易处处长杜铁滨表示。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沈阳市保增长任务非常艰巨。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和中小企业,既面临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又存在结构调整的内在压力,经营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市政府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支持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30条政策措施。
“财政、金融、行政手段全面出击,将形成一套有力的组合拳。”杜铁滨表示,《政策措施》第一条便是“设立20亿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政府“自掏腰包”,10亿元是预算内支出;10亿元从土地收益、配套费用等方面筹集。这笔资金将减轻企业负担30亿元。“此次政府的出手既快又重,一定会达到当年投资、当年见效的效果。”
3个融资平台,撑起全面发展的“经济新格局”
杜铁滨表示,沈阳市出台《政策措施》的背景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目的在于推进撑起沈阳全新发展、全新升级的经济新格局。
《政策措施》提出,沈阳将建立三大融资平台,促进城乡统筹,帮助企业全面升级。市财政注入资金40亿元,整合国有优良资产,组建注册资本为120亿元的沈阳基础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合司;整合国有工业资产,组建注册资本100亿元的工业发展投融资公司;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建立投融资规模8亿元、担保规模30亿元的农村投融资机构。
《政策措施》将解决沈阳多年来形成的“环境瓶颈”,其中,政府强化服务意识等行政措施有8条,提高行政能力已成为政府重要的工作内容。
三个投资“极核”,形成沈阳发展的“百年基因”
整合资本,为地铁等城市重大项目打造融资平台。《政策措施》,将为沈阳打造长远发展的稳定轨道,并且确立了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个投资发展的“极核”。
“《政策措施》的一个亮点是,政策支持的产业,都是沈阳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具有明显的产业导向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性质。”沈阳大学金融系主任姜伟认为。沈阳正在鼓励龙头企业、优质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鼓励骨干企业强强联合,提高规模效益;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实现一体化经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这些政策措施将有助于沈阳企业成为“百年企业”。
今年,在《政策措施》的助推之下,沈阳要确保经济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45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7%,第二产业增长15.5%,第三产业增长1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沈阳日报主任记者傅淞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