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0人的女子“编外交警”队 |
2009-04-30 |
|
在大连市金州区,有一支由1200名妇女组成的交通安全宣传员队伍,她们的宣传教育对象主要是家人、亲友和邻里,她们的教育方式似乎就是“唠唠叨叨”,可她们所讲的内容却是从交警那儿学来的,内行着呢。
高淑维本是金州区石河街道北海村的一位农家妇女,可现在,在丈夫、儿子和村民们的眼里,她俨然成了一名“编外交警”。
高淑维和丈夫在村里种植草坪,承揽各类植被绿化的活儿,靠辛勤劳动、经营有方,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因运送草坪一年需雇用大小车辆1000余台次,行车安全问题一直是高淑维的一个“心病”。
村里组织“交通安全进家庭”宣传教育活动,请交警为大家上课,高淑维听了颇受启发,她觉得她那个“心病”还得从根上来解决。思前想后,她琢磨出两剂“药方”:一剂是给丈夫和儿子的,就是督促他们学交通法规,守交通规则,安全行车;另一剂则是,每次来订单,都和雇用的货车司机签订安全行车协议。
一次往外地运草坪,长期雇用的两辆货车中有一辆车出现了机械故障,为节约成本,车主临时决定把两车的货装在一辆车上。高淑维坚决不同意,对车主说,这样严重超载,安全隐患太大,逼着司机把超载的草坪卸下来。又一次,雇用的货车车主为赶进度,装完草坪,又拉上6名装卸工。高淑维知道后,竟租了辆面包车送装卸工。
在金州区的10万名妇女中,像高淑维这样的“编外交警”还有许许多多。
这些妇女为什么都成了“编外交警”?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州区整体建设已经纳入到大连市主城区建设的远景规划中,道路规划等硬件建设与经济快速发展矛盾显现,交通安全管理的难点问题、瓶颈问题日益突出。与之相伴,机动车驾驶人增多,驾驶人流动性增大,驾驶证检验周期增长,“交通安全宣传进家庭”已成了一个老大难。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金州公安分局交通警察大队可谓绞尽脑汁。大队领导班子在调研中发现,全区驾驶人中,女性约占1/4,而且女性驾驶人的队伍还在逐步扩大。这一情况启发了他们的思路,他们感到,女性作为母亲、妻子、女儿,在家庭生活中核心地位明显,如果能够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就能真正实现交通安全宣传进入家庭。
那么,怎样才能把妇女都发动起来,大队领导班子想到了妇女的“娘家”妇联。全区各个镇、街道和社区、村都有妇联组织,从“神经中枢”到“末梢”形成网络覆盖。于是,交警部门找到区妇联,双方一拍即合,联手面向全区妇女开展“交通安全进家庭”宣传教育活动,发出倡议书,倡导“五个平安”,即妇女带头学交通法规、常识保平安,妇女自己开车保平安,嘱咐家人、朋友开车保平安,监督车辆状况保平安,乘车期间树新风、搞宣传保平安。
很快,在镇、街道建立起妇女交通安全宣传服务站,社区建立了妇女交通安全宣传课堂,在村居建立了妇女交通安全宣传联络员,上通下联,进入家庭。这些做法的效果表明:妇女做事很有力度。前年底,站前街道建兴社区周双菊家买了辆轿车。有了车,一家人出行方便多了,可这车却也有让周双菊头疼的时候:上下班高峰期车流大,她为开车的丈夫安全担心;丈夫晚上应酬多,她更是怕丈夫酒后驾车。为此,夫妇俩没少吵架。
在社区举办的妇女交通安全宣传课堂上,周双菊学到了很多交通安全知识。之后,她把学来的东西又讲给丈夫听,丈夫觉得她讲得有道理,就接受了她制定的驾车“约法三章”,诸如上班高峰稍提早、单位应酬不开车、身体不适禁驾驶等。周双菊还特意做了两张小卡片,在家门上贴一张,在车里贴一张,就是让丈夫出门前看一看,上车时看一看,提醒其时时注意交通安全。
三十里堡街道北房身村村民付丽媛的儿子在镇里上班,为来去方便,家里给儿子买了辆摩托车。儿子骑车没有注意安全,将膝盖骨摔伤。恰在这时村里请来交警为妇女上交通安全教育课,付丽媛听后很受启发,她毛遂自荐带头成立了村里的摩托车安全驾驶义务宣传队,领着几名妇女到有摩托车的人家走访宣传,经她们宣传教育,村里25户无照驾驶摩托车的人家都主动上了牌照。
记者在金州区采访时,听了很多有关妇女“编外交警”的故事。当地交警部门说,有了这些妇女“编外交警”,很多难题都迎刃而解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