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和平区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 |
2009-04-30 |
|
加快经济发展为了什么?和平区用行动作答———改善民生。让百姓在经济发展中持续得到更多的实惠,是和平区领导多年来一直担在肩头的重任、挂在心头的大事。时时为百姓着想事事以民生为先
“以民生为本,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人人都有好身体。”在沈阳市和平区,这不仅仅是百姓的生活追求,更是政府的执政目标。
沈阳市和平区确立“民生优先”的发展战略,提出要实现由“吃饭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同步的公共财政民生投入机制。近年来,和平区财政始终保持向民生倾斜,社会事业和富民惠民工程累计投入占全区财政支出的比例连年提升。2007年,区财政可用财力用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和就业、城市建设、棚户区改造、社区建设等民生工程的支出达到21.4亿元,超过当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2008年,用于各项民生工程的财政预算投入更是达到了26.1亿元,其中城市建设20亿元,教育支出1.2亿元,社保支出2.3亿元,就业补助、卫生支出等3亿多元;今年预计支出28亿元用于民生工程。
今年,为了安排好困难群众冬季和“两节”期间的生活,切实解决困难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和平区专门制定扶贫帮困工作计划,投入600万元,确定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10项重点工作。件件实打实,事事暖人心。
欣喜的变化每天都悄悄发生在幸福的和平人身边———画卷般的长白岛依水而生,诗一样壮美的三好桥跨河而建,居民群众拥有了更为舒适的公共生活空间;13.57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3.07万平方米廉租房,一年间拔地而起,数百户特困居民喜迁新居,做了多年的安居宜居梦今朝变成现实。
这一件件一桩桩民生实事,老百姓都看在眼里、暖在心上。这是和平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呈上的一份满溢真情的民生答卷,更是全区人民铭刻在心里的一份幸福记录。
为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和平区在全省率先建立起惠民医疗体系,并实现“15分钟就医圈”区域全覆盖;继而又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以“收支两条线”管理、常用药品零差价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仅去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减免医疗费和药品让利达1216万元,受益居民达52万人。该区还先后建成了区老年宫、养老院、老年康复中心以及82个社区日间照料站等养老设施,并在全省率先每年支出100万元为全区9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助费,形成了完善的养老体系。
在此基础上,今年和平区将继续深入推进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改革,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实施医疗专家进社区试点工作,建立大医院支援社区长效机制,打造设施完善、就医便利、服务优质、价格低廉的社区卫生服务品牌。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目前,该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边缘救助制度为基础,以教育资助、医疗救助、采暖救助、节日救助、住房补助等制度相配套,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相结合,经常性救助与临时性救助相补充”的具有和平区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了扶贫救助模式由补缺应急型向普惠经常型的过渡,为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构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和平区多年来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今年1月1日起,和平区又再次提高全区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34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800元提高到2100元。城市低保边缘户标准由月人均收入300元~360元提高到340元~410元。农村低保边缘户标准由年人均收入1800元~2160元提高到2100元~2520元。
同时,和平区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也全面提高:集中供养标准由3600元提高到45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2200元提高到2600元。此外,和平区在为全区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家庭中6岁以下儿童每人每月发放100元营养补助的基础上,从今年1月1日起,将全区所有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家庭中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生纳入救助范围,给予每人每月50元营养补助。还为特困老人发“红包”及节日必需品;牵手残疾人,对需要救助的临时困难的贫困残疾人进行走访慰问。和平区还把党建工作与民生工作有机结合,倡导非公企业“不裁员不减薪”,号召非公企业中的党员为企业分忧解难,多做贡献,扎实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民生为本,一股炽热的暖流已经在和平人的心中汇聚成强大的发展动力。携手向前,一幅更为壮美、幸福的生活画卷正在和平大地上舒展铺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