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入年均增长76%:沈阳市抢救城市记忆[组图] |
2009-04-30 |
|
记者 徐晓敬 郭宝平
□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历史的积淀和底蕴作后盾。在沈阳市大规模“建新”过程中,保护历史文脉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半个多月前,《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通过,现已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将对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等分层次保护。
□沈阳市投入逐年增多,历史文化名城所需抢救性保护资金和日常工作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2006年市本级累计实现投入9968万元,2007年达到14583万元,2008年增至30188万元,年均增长76.65%。
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概目
类别 文物名称 总计(处)
古遗址 沈阳故宫、新乐遗址、老龙口酒窖池、石佛寺城址、高花城址等 20
古建筑 太清宫、盛京城址、南塔、东塔、无垢净光舍利塔、锡伯族家庙等 20古墓葬 昭陵、福陵、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上柏官汉魏墓群等 8
碑刻 僧洛林沁碑 1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张氏帅府、东北大学旧址、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东三省总督府等 75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东北解放纪念碑等 5
沈阳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29处,其中国家级10处,省级33处,市级86处。
 工人正在修缮沈阳故宫的牌坊。 记者 徐丹伟 摄
考古机遇
希望找到“候城”南墙
“‘候城’的北墙已经找到,南墙在哪?这个世人关注的课题今年有望得出结论!”在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姜万里看来,课题破解的机遇就是今年沈阳城建的大举措。
在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方面,寻找“候城”的南墙是“城市考古”的重大课题。
有一种公认的说法是,沈阳有2300年的建城史,当时的“候城”应该是沈阳中心区域“城市”的起点。 1993年沈阳市在修建东亚商业广场 (现兴隆大家庭)时,在地下发现了城墙及相关遗物。经考证,这是战国时“候城”的北墙。
这只是“候城”的局部。普通百姓和专家学者都十分好奇:“候城”到底多大?什么样子?
有专家认为,“候城”面积不大,四面城墙,每面城墙长几百米,还都是土砌成的。这里曾驻扎有大量军队,由于军人家属的迁入,逐渐形成规模,就在这里建了城,名叫“候城”。也有人试图勾勒“候城”的大致范围——以现在的兴隆大家庭为一侧,正阳街到朝阳街的区域内,沈阳故宫及沈河公安分局都在城内。
遗憾的是,在“候城”的南墙被发现之前,这些推断和猜测还无法得到证实。只有找到了南墙,“候城”范围之谜才会真正解开。然而,城市考古还要考虑地上建筑物的制约。
“这得找机会,你总不能把人家好好的楼扒了,然后到底下去搞勘探吧? ”姜万里说,“这次我们有一个机会,就是‘通天街’改造。根据已有资料推断,沈阳故宫和张氏帅府之间的地段,很可能会发掘出‘候城’的南墙!因此,我们已把寻找‘候城’南墙的考古发掘任务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今年的第一项具体工作。 ”
北墙遗址是我们认识“候城”的突破口,相当于一个点,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发现南墙遗址,就可以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候城”的大小范围将由此揭开面纱。
共3页。 1 2 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