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持续发展能力最新排名辽宁列第七 |
2009-04-30 |
|
 制图/徐丹伟
本报记者 高慧斌
3月3日,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主题是“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利用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分别对全国各地1995年以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态变化,以及2000年之后的资源环境绩效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和综合排名。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排名中,辽宁位列第七;在节约型社会建设水平评估中,辽宁在上升幅度最大的前十位省份中,位列第七。
低碳经济成为关键词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如期出炉,围绕“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这一主题,探讨了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如何走,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和提高低碳技术,为业界所关注。
什么是低碳经济? 3月3日,记者在第一时间从中国科学院得到《报告》详细资料后,向我省相关部门求解。
“低碳经济就是减排放、少污染,目前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我们目前所做的节能减排工作,从宏观层面来说,都可以纳入到低碳经济的范畴之中。低碳经济就是倡导少用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减少排放,采用和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地源热泵等新能源、新技术。我省在节能减排方面也做了不少探索。低碳经济一定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低碳经济未来发展之路
《报告》指出,人类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从根本上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必须实现三个方式的转型,即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全球资产配置与转移方式全面向低碳转型。从近中期看,我国走低碳道路面临发展阶段、国际分工、就业压力、能源结构、技术水平、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相关技术,这将有可能延缓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挑战大于机遇。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应该立足于基本国情并且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即以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的战略;在资源环境绩效的前提下,抓住战略机遇期,利用目前国内外相对较好的资源能源条件加速完成重化工业化任务;选择重点行业特别是清洁煤发电和煤炭多联产等,提高这些行业在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与产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在煤炭洁净利用等相关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辽宁排第七位
《报告》公布了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新排行榜。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来看,上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上海、北京、天津位列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国排名前三,辽宁位列第七位。与2005年相比,包括辽宁在内的七个省份各下降了一位。
“从评估情况看,辽宁在全国的排位情况不错,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强。辽宁包括东北地区在内,在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结构调整面临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但同时也任重道远。”《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毅表示。
据介绍,2006年,东部、中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高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又高于西部地区,呈现出比较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
1995-2006年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总体上呈上升态势。江西、内蒙古、陕西、青海、贵州、湖南、河南、山东、福建、甘肃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幅位居全国前十位。湖北、云南、辽宁、海南、河北、广东、安徽、北京、上海、黑龙江排在全国后十位。王毅评价,“由于各种原因,辽宁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幅方面虽有所下降,但这并不能动摇其在全国的总体排名,也并不影响其整体实力。 ”
节约型社会建设水平增幅辽宁列第七
《报告》通过节约指数或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对2007年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节约型社会建设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2007年,北京市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水平稳居全国之首。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海南、山东、江苏、福建、河南位列前十位,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综合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4.3倍。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上升幅度最大的前十位省份依次是北京、山东、天津、山西、内蒙古、上海、辽宁、河北、四川、吉林。
据介绍,我国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水平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从宏观地带看,目前我国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呈现东部地区高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东部地区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而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0.7-0.9倍左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