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芝宝”能治癌? 保健品穿上马甲愣装药 |
2009-04-30 |
|
“草珊瑚喉片”、“鼻炎康”、“中耳炎滴液”,橱窗内摆着琳琅满目的包装盒,很多人对它们再熟悉不过,可是,它们并非药品!而是地道的保健品!2月23日,记者随同沈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人员赶到南六药品市场,现场学习分辨药品、保健品的种种技能。
现场体验:
多数“药品”原是保健品
“这怎么可能不是药品呢?”当日下午,在南六地区一家保健品公司,记者望着满柜台内的“药品”发出感叹。销售人员从柜台内拿出一盒“草珊瑚喉片”,记者对它再熟悉不过了,平常只要嗓子痛就会吃两片,它怎么可能是保健品呢?
市食药监局稽查员指着包装盒一角的“健”字说,如果是药品,这里应注明“药”字号。在他的指导下,记者陆续发现一些熟悉的非药品:“慢咽舒柠”、“中耳炎滴液”、“鼻炎康”、“新好视力眼贴”……
记者甚至发现一盒“甲硝唑”,因包装盒标明“消”字,表明它也不是药品。
百姓讲述:
免费讲座忽悠人卖“伪药”
在学习对药品辨别的常识过程中,一些前来买“药”的市民感慨万千。市民王女士称,前不久她的母亲在公园碰到一群“白大褂”,现场免费讲座,事后卖药。禁不住那些人的忽悠,老人买回来两大盒“××祛痛膏”的产品,该产品在销售广告中宣称富含多种生物活性酶,对关节软骨滑膜具有极强的营养修复功能,特别对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风湿类风湿等有奇效。然而,回到家仔细辨别,原是“健”字号的保健品。
还有一名市民介绍,亲戚患了癌症,有人上门推销“××灵芝宝”,广告单上“晚期患者切不可放弃治疗”的大标语十分醒目。但是,该产品外包装上却清楚地标明“保健食品”四个字。
药监表态:
全市行动围剿“伪药品”
市食药监局副局长金玉芝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目前市场上冠以“消”、“妆”、“食”、“健”、“防”、“械”等字号的非药品、医疗器械冒充药品、医疗器械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一些夸大宣传、虚假广告的保健品让市民深受其害,不仅没有宣传的那样有效,甚至还有一定的副作用。
金副局长补充称,国家对药品生产和经营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它的合法身份只有一个,即统一的批准文号“国药准字”。而“伪药品”往往在包装、标签和说明书上也标称有治病功能,在名称和格式上仿照药品,但仔细一看,它们的“批准文号”根本不是合法批准的药品批准文号。
“近期,我们将对市场上的‘伪药品’进行集中查处。”市食药监局市场处李学良处长说,市食药监局还将定期汇总“伪药品”目录向社会公布。
本报高级记者 唐葵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