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呼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岗前培训 |
2009-04-30 |
|
“大学毕业生就像一把没有开刃的斧子,而岗前培训就是一个给斧子开刃的过程,只有刃口磨锋利了,大学生才能用它去‘劈’开锦绣前程。”
2月23日,人才学专家、沈阳人才市场职业发展咨询师马伟光在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时说,现在的大学生不是没有胜任工作的能力,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因此,他呼吁,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给大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岗前培训。
谈薪水时 别总想着“捞本”
在种种不正确的就业心理中,以“捞回成本”的心态找工作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最大。马伟光讲了一个例子,小美是沈阳师范大学幼教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她最初期望的理想月薪是2000元,后降到1500元、1000元,可还是找不到工作。前几天,小美找到了一份月薪800元的化妆品销售员工作。她抱怨说:“念了4年大学,家里为我花了那么多钱,现在一个月800元,啥时候能把花出去的钱捞回来啊!”
马伟光说,找工作不要去想你能“捞”回多少钱,而要问自己:“我在这份工作中能学到什么?我能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 有时一个职位可能没给你提供很高的薪水,但如果可以学到东西,这就值了,也等于赚了。
选职位时 别看轻了“打杂”
找工作不看重金钱,那应该看重什么呢?马伟光认为,找第一份工作最看重的应是在工作中学习。
一个学人力资源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就想参与企业的大型招聘等活动,这现实吗?你想想,公司一年能招几回人,即使有,也许也轮不到一个新人去,有机会去招聘会现场,你顶多打打杂。
有的大学生可能会问,我上了四年大学,学了那么多知识,就只配打杂吗?马伟光说,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等于技能,只有技能才能创造价值。电视剧《闯关东》里的小学徒,自己背着米,带着盘缠去师傅家里学3年,白天干活学徒,晚上还得做饭打扫卫生伺候老板一家人,3年后才能谈工资的问题。只有抱着这种珍惜学习机会的心态,你才能学到技能,提升职业发展水平。
写简历时 别埋没了“成绩”
缺乏应聘技巧也是大学生找工作时一个障碍。“你去招聘会现场收集100份简历,你会发现,90%以上的大学生都不会写简历!”马伟光说,许多大学生不惜花力气和金钱去装饰美化简历,却始终没有找到写简历的门道。“看了半天,没有‘打人儿’之处,即便有,也得从字缝儿里去抠。”
怎样写简历?马伟光建议,一定要有表现你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关键词,并用黑体字标出。比如,你是名校毕业生,就要在题目中写上:“北大学生求职某岗位”;如果你要应聘销售人员,可用黑体字重点标出:“我曾在大学生辩论赛中,获得过最佳辩手。”如果你想应征文秘岗位,可以这样写:“从中学到大学,我一直担任班级生活委员。”如此这般,才能一眼能抓住招聘方的眼球。 本报记者 樊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