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辽宁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沈铁77对临客创历年节日临客开行之最
2009-04-30
  东北新闻网讯 春运节后7天,沈阳铁路局旅客发送量完成400.7万人,同比多运44万人,增长12.3%,日均达到57.2万人。其中1月31日(正月初六)全局客流达到最高峰,发送旅客达到73.1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2%,创历年春运同期最高记录。   铁路节后返程客流开始猛增, 沈阳铁路局在1月31日和2月1日迎来节后春运返程客流高峰。沈阳铁路局在沈阳、沈阳北、大连、长春、赤峰等节后客流重点地区,集中力量优化运力安排,适时增加临客,优先保证旅客列车开行,最大限度满足重点地区旅客运输的需要。针对节后客流特点,沈阳铁路局对节后期间运能提前进行部署和安排,赤峰—北京北、通辽—北京北、乌兰浩特—北京北、长春—南京、吉林—北京、通化—北京等直通临客节后全部开行。针对管内客流启动早的实际,开行了白城—大连、赤峰—大连、沈阳—凌源、沈阳—昌图—大连等管内临客。此外,针对节后高峰长春进京客流增加的实际,于正月初六、初七、初八开行长春—北京T260/59次;同时,针对辽北昌图、开原、铁岭节后客流大增的实际,开行了沈阳—昌图L7102次,沈阳北—大连T546/0T545次临客,沈阳—绥中L7178/7次,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旅客节日出行。   随着返程客流的增加,针对沈阳至大连、北京、上海、哈尔滨、成都方向客运需求旺盛的实际,铁路部门增加了临客尤其是中长途临客的开行数量。沈阳铁路局提供充足的运力,开行临客77对临客,创历年节日临客开行之最。节日期间,全局直通临客启动时间最早,管内临客开行数量最多,均创历年节日临客开行之最。节日7天,全局共开行临客624列次,其中直通临客开行58列次,同比增加19列次;管内临客开行566列次,同比增加140列次;其中套用车体开行管内临客54对,占管内临客开行总对数的90%。直通、管内临客开行对数、列次和套用车体开行比例均创历年最高记录。   针对辽西、辽北节后返程客流较大的实际,对赤峰、乌兰浩特(白城)、通辽、昌图地区运能作了重点安排。加开了为赤峰—北京北2960/59次,赤峰—呼和浩特L544/1、L342/3次,乌兰浩特—北京北L344、L543次,加开通辽—北京北L770/69次直通临客,沈阳—昌图—大连L7163/2次、沈阳北—开原L7125/6次、同时直通长春—南京、长春—北京、丹东—北京、延吉—北京等重点临客。由于运能安排突出重点,满足了旅客需求。   为方便广大短途旅客的出行,沈阳铁路局在沈阳、长春、吉林、大连等枢纽地区大量加开短途便民临客列车。其中:沈阳枢纽21对,长春枢纽9对,吉林枢纽4对,大连枢纽2对。   重点列车加挂扩编。应对节后返程客流高峰,全局对节后直通客流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进关方向重点列车组织恢复编组,对沈阳北—广州东T12/1次、长春—广州T122/1次、沈阳北—上海K190次、沈阳北—金华西1036/5次、沈阳北—深圳T188/7次、沈阳北—福州K668/7次、长春—西安K128/7次等重点直通列车全部恢复编组。对T188/7次、T12/1次、T131/2次等17对直通列车加挂客车89辆次,对大连、白城、赤峰、山海关等方向客流大的15对管内列车加挂、扩编147辆次,对N114次、N117次次等17对重点列车实行硬卧代用硬座266辆次,减编图定行李车,加挂硬席等载客车辆18辆,有效缓解了高峰日重点方向运力紧张的压力。
     相关链接
    · 和珍稀植物亲密接触 沈阳植物标本公园免费
    · 沈阳市招募清洁环境服务志愿者
    · “十二五”沈阳将开建三条地铁线路
    · 浑南新区:立体化整治环境
    · 9日,沈阳全民卫生清洁日
    · 沈北新区: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 沈阳上半年慈善筹款850余万元
    · 感受沈阳地铁 地下17米列车疾驰如风
    · 盛世盛宴——中国沈阳首届动漫电玩节探秘
    · 全沈阳市中小学校舍将逐栋“体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