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沈阳市要办的20件实事公布 投入将超过百亿 |
2009-04-30 |
|
全年新增实名制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在5个中心城区各建一所区域性养老中心;在有条件的居民小区和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安装监控摄像头……2月1日,经广泛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的2009年市政府为百姓所办20件实事最终公布。
记者注意到,这20件实事着力关注民生,关爱弱势群体,一些内容比当初征求意见稿稍有调整,其中最明显变化是将全年新增实名制就业人数增加了5万人,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目标下降了0.1%。新增了完成市儿童医院改扩建一期工程建设等内容。
据介绍,20件实事突出了城乡统筹,加大公共财力向农村倾斜力度,增加了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事项;突出了大力扶持社会弱势群体,更多地选择具有雪中送炭性质的事项,解决困难群体迫切急需解决的难题;投入的力度更大,集中财力把农村饮水、低收入家庭住房等基本生活问题一次性解决,初步估算,这些实事的投入将超过百亿元。
市政府今年要办的20件实事
1、全年新增实名制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加大对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11类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确保有就业愿望的困难家庭大学生及残疾人大学生100%实现就业。鼓励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军转干部等8类人员自主创业,年内帮助1000人实现创业。
2、提高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优抚对象生活补助、农村低保和低保边缘户保障标准等11类低收入及特殊群体的待遇标准,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3、提供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为城区5.6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解决住房问题;新建住房4500套,让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和重点优抚对象等农村贫困群体迁入新居。
4、在5个中心城区各建一所区域性养老中心,新建100个示范性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站;新建和改扩建22所农村中心敬老院;建设10个街道阳光之家,对残疾人进行职业康复。年内实行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城市公交车、未满70周岁老年人半价乘坐公交车优惠;在城区推广建立 “一号通”老年人应急呼叫系统,为重度残疾人家庭等困难群体和7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免费安装“一号通”应急呼叫器。
5、年内基本完成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建农村饮水工程800处,让680个村的90万农民喝上卫生达标的自来水。
6、新增设施农业面积8万亩,特色农业面积45万亩,畜牧标准化小区320个;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加大扶贫开发投入,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00元,惠及41.3万人。
7、年内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全部债务;分两年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所有班级配备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使中小学校学生享受现代化远程教育,年内完成总量的50%。
8、分两年完成所有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年内完成70所;组织社区、乡镇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培训、进修,省、市大医院选派200名专家定期到各社区卫生中心坐诊,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作用。
9、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人均筹资标准,由120元提高到150元以上。
10、建设沈西北边界防风固沙带生态屏障45公里;完成造林35万亩,绿化达标村600个。
11、为农村公交线路修建候车廊1000个;新增、更新农村校车300台;新建、维修损毁农村公路500公里。
12、完善“村收集、乡镇中转、区域填埋”的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新建3个卫生无害化垃圾填埋场、20个垃圾中转站,垃圾收集覆盖300个村以上。
13、建设日处理能力80万吨的南部污水处理厂,使城区污水全部得到处理;建设10座农村污水处理厂、30个村镇简易污水处理设施。
14、编制并实施公交优先的城市规划,在一、二级道路上开辟公交车专用线,显著提高公交车通行速度;新开、调整市区30条公交线路,新增、更新500台环保型公交车,消除三环内居民小区不通公交的死角;建设10处环保型公交港湾换乘站,在交通枢纽地区安装500个盲文公交站牌;新建7处行人立体过街设施。
15、完成1193个旧小区、524万平方米道路和252条、360万平方米小街巷整修改造;实施城市自来水泵站和管网改造工程,改造二次加压泵站164处、管网170公里。
16、在有条件的居民小区和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安装监控摄像头,进一步完善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加强“平安城市”建设。
17、完成市儿童医院改扩建一期工程建设;建设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继续改造100所公立惠民幼儿园,惠及2万名儿童。
18、启动建设全民健身中心、艺术中心、博物馆、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导示系统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
19、建设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一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险”及就业等方面业务。
20、整合现有市民公共服务资源,在全市设立统一的“市民服务热线”,“一个窗口”受理、解决市民诉求、咨询。
本报记者 李明欣 实习生 郑楠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