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绑架夺命案敲响警钟 纯情少女别轻信网上“帅哥” |
2009-04-30 |
|
勒索钱财 杀害网友
在康平老家邻居们的眼里,马鸿飞本该前途无量。马鸿飞曾是辽宁省某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然而,由于不肯付出辛苦就想有所收获的投机取巧心理,让他一错再错,最后沦为一宗绑架杀人案的罪犯。
大学在读期间,马鸿飞因为倒卖考场作弊器并在考试中作弊,被学校开除。失去学籍后的马鸿飞不思悔过,整日无所事事,沉溺于网络世界。不久,他从某网站上发现了教唆如何绑架勒索的招法。2007年7、8月份间,欠了一屁股外债的马鸿飞,便想通过绑架弄些钱,于是,他决定以从网络上学来的犯罪方法为范本“小试牛刀”,预谋上网寻找绑架对象。
当年9月,马鸿飞以“小金屋”的网名,通过上网认识了家住沈阳市区的少女瑶瑶,并频频抛出诱饵,勾引对方上钩。涉世未深的瑶瑶以为遇见了知己,很快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富裕的家境和盘托出。见机会成熟,马鸿飞于“十一”前后购买置了胶带等作案用具,还买了手机、两张手机卡,专门用于勾引网友。
10月21日下午,马鸿飞与瑶瑶见面后,将其骗到他在大东区租住的房屋。一进屋,这个往日温柔有加的“小金屋”立即原形毕露,用事先准备好的透明胶布绑住瑶瑶的手脚,逼其说出父母的名字和电话号码。最后残忍地用被将其捂死,并用手机通知瑶瑶的母亲:“你女儿已经被我绑架了,准备32万元钱来赎人。”
第二天上午,马鸿飞上网联系了一名网友,让其为自己在某银行办了两张银行卡,等待瑶瑶的母亲往卡里存钱。然而,就在马鸿飞取回银行卡,幻想着发财的美梦即将成真时,他在回出租房的路上被警察抓获。
犯罪方法 源于网络
据马鸿飞交待,案发两个多月前,他就开始上网物色年龄在16岁至19岁之间的情窦初开又涉世未深的少女,作为自己的绑架目标。其间,他先后物色到了五六个女孩,其中包括瑶瑶和思思,准备分批实施绑架犯罪。如果不是在绑架并杀害了瑶瑶之后,马鸿飞很快就被警方抓获的话,那么其他几名少女将作为他的下一个实施犯罪的目标,同样难逃魔掌。
据马鸿飞供述,他之所以选择那些16岁到19岁之间的女孩下手,原因在于她们年龄小、容易上当。往往很容易就能令对方如实相告,并留下手机号码。见“猎物”上钩,便与对方保持短信联系,在网上与之互动,并抛出一连串——“我自身有残疾,内心很孤独”“我今天没空,明天再联系”等诱饵——让对方欲退不忍,欲罢不能,从而一步步走向“虎口”。
网络监管 不容放松
随着网络通讯产业的飞速发展,青少年上网聊天、网上交友已经成为再平常不过的家常便饭。一些青少年家长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不够,并对子女的上网行为缺乏监督,任其背着家长上网交友或浏览不良网站,致使孩子们的思想被污染。学校和家长在对孩子加强教育和引导的同时,更要尽一份监督责任。
由于广大青少年涉世未深,缺少足够的防范意识,经不住不法分子的诱惑,很快就将自己的真实信息一股脑地和盘托出,从而为不法分子实施进一步犯罪提供了方便。因此,网络专家和法律工作者告诫广大青少年,在网上这个虚拟世界里进行聊天交友等活动,一定要小心谨慎,切不可随便将自己的真实身份等信息告诉对方,更不能在网上露富,给犯罪分子造成可乘之机。本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和反面教材。
就社会而言,对网络的管理和监管,应该成为一种时代责任。随着网络的发达,黄色网站、教唆犯罪,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大网害。网络失控不仅贻害青少年,而且日益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如何加强网络监管,杜绝非法信息网上传播,还网络世界一片净土,已经成为相关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任务。
本报主任记者 吕良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