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城停车难系列调查 市民献计“医治”停车难 |
2009-04-30 |
|
主任记者 伏桂明 通讯员 关彤
 杨新跃摄 绿色停车场
近年来,沈阳机动车的保有量持续走高,停车难问题开始显现并呈日益加剧趋势。在今后几年内,沈阳该做些什么来避免步北京后尘、陷入停车泊位万金难求的境地呢?近日,很多市民拨打热线电话或者发来电子邮件,踊跃献计献策。记者将其中一些好建议摘录如下——
开辟“院墙”之内车位
■公共停车场夜间应开放
陈先生,东陵区居民
到了夜间,小区停车位普遍很紧张,而这个时候恰恰是大型商场、超市闭店时间。如果商场、超市的地上或地下停车场在晚间也可以对外开放,周围小区的居民就可以将车停到这里。这样既解决了小区夜间停车难的问题,商场还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双方都得利。
■“还原”被商用的停车场
马先生,东陵区万柳塘社区居民
现在有一些商家将规划的停车场地出租或者改成了存储货物的仓库。政府应加大查处打击力度,将这部分挪作他用的停车场功能还原,这会给沈城“增添”不少停车位。此外,我认为政府还应加强宣传,让市民达成共识,在有地下停车场的路段尽量将车停到地下停车场去,缓解路面的停车压力。
建设“立体停车场”
刘先生,于洪区金山小区居民
现在,沈阳的停车场多以平面停车场、路面停车场为主,立体停车库和机械式停车库数量还很少。近年来,北京、杭州等城市陆续建了立体停车场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国外的大城市也通常会修建大型立体停车场来缓解停车难的压力。向天上、地下要车位是趋势,既能更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又能有效地缓解泊车难问题。我觉得,立体停车场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建设小区停车位
■几个临近小区建公用停车场
赵女士,和平区文萃路住宅区
应该由政府和相关部门牵头,对一定范围内位置相对集中的几个住宅小区的车辆数量、停车位缺少情况进行调查。根据需求在这些小区附近开辟一个专门停车场地,这个停车场可以是一定时间段的,对这几个小区开放,来缓解车辆“睡”马路的现象。那些在小区里没法停车的人,就可以把车开到这样的停车场停放。
■只要停车就要交费
王先生,沈河区益文小区居民
停车占用的是公共用地,这就要求停车的人要交一定费用,就像纳税一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或相关部门负责收费,再用所收的费用来保养、维护和施划停车位,建停车场。
■公车禁止进小区
李女士,皇姑区居民
小区停车之所以这么难,和公车停在小区有很大的关系。南方一些城市就有不准公车进入小区停放的规定。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小区里的停车位首先应确保业主的使用,也就是坚持小区业主私家车优先进入停放的原则。根据《物权法》的规定,首先应保障小区业主的合法权益。在车位不紧张的情况下,公车方可以进入小区停放。
建设绿色车位
■多建“绿色停车场”
李女士,皇姑区居民
我在南方和国外一些城市看到了不少“绿色停车场”。“绿色停车场”就是将绿地与停车场相结合的地方,绿草都是从地砖空隙里长出来,既不耽误停车,又美化了环境。我觉得,这办法应该提倡、推广。
■开发“公园停车场”
马先生,东陵区公务员小区居民
我认为,沈阳还有一个地方闲置着,没有好好利用,就是公园。比如青年公园、南湖公园什么的,地面是市民百姓休闲游乐的地方,可地下呢?一直闲着。为什么不建停车场呢?如果这些地方的地下建停车场,会吸纳周边很多辆无处停放的车辆,一个公园地下停车场停几千辆车不成问题。
二环外多建“旱路码头”
郝先生,沈河区大帅府附近居民
沈阳现在有很多物流公司,而这些物流公司又普遍位于繁华地段。每天各种大型运货车辆穿梭在市区的大小街道,给交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同时还存在安全隐患,很多交通堵塞现象的发生和这些物流车辆有关联。
建议政府在沈阳二环、三环外建立相应的物流中转站——“旱路码头”,限制物流公司的车辆进入市区。物流公司将货物统一送到中转站,而不是直接送入市区,再由专门车辆通过物流通道将货物送到目的地。这样,大型运货车辆自然就由市区向城市周边转移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