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辽宁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现在如厕有音乐听 沈阳公厕变迁见证城市文明进程
2009-04-30
  有人曾这样说过:“公共厕所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试金石。”30年来,相信沈城许多老百姓都还记得棚户区里四处漏风的简易蹲坑儿和旱楼旁黑黢黢的深坑旱厕。现在的厕所可漂亮多了:马路边的水洗公厕,现代化的环保、可移动公厕。公厕的渐次变迁,成为检验沈城文明程度最直观的见证。   要说起这些年“公厕文化”的变迁,环卫工人李江心里最有数。因为他从1984年开始,就是一名吸粪车驾驶员,而且这个工作他一干就是24年。   1984年淘粪要穿过做饭的厨房   “那时候哪有这么多高楼大厦啊,居民区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小平房,胡同窄得进不去汽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20多岁的李江走上工作岗位,干起了淘粪的工作。   李师傅说,由于居民们多是独门独户的平房,家里的小厕所又都是旱厕。因此,环卫工人只好挨家挨户地清淘、收集粪便。因为胡同窄,运输车只能停在胡同口,然后再由工人们用扁担进去挑粪。这样一来,把自己弄得一身臭味儿不说,有时候甚至得挑着粪穿过居民家做饭的厨房。   可即使这样,能“享受”着小厕所的也只是少部分居民。因为那个年代,大部分家庭如厕要靠公厕。大清早的,一个胡同里排队上厕所的场景总是很“壮观”。   “那里的公厕都是深坑密闭式的,就是老百姓俗称的旱厕。”李师傅说,这种深坑密闭旱厕埋汰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安全问题。有的家长都不放心让孩子单独上厕所,有的则一不小心,把钱包掉进了粪坑。“在粪坑里捞钱、找东西,,这样的事儿可没少干。”而有的棚户区干脆连这样的旱厕都没有,只是在地上挖个坑,然后四周用木板简单地围一下。这样四处漏风的简易蹲坑儿,许多人记忆犹新。   更要命的是,因为缺乏现代化的收集、处理工具,收集、清淘的粪便无处处理,只能排放到细河,或是拉到农村给农民当肥用。   生活条件的简陋也注定让李江当时的工作条件好不到哪儿。“那时候清淘全靠人工,车里车外臭烘烘的,而且也保证不了天天洗澡。”往往一天下来,李师傅他们顶多接盆清水擦洗擦洗。   “有一天我一身脏臭地回到家,儿子小不懂事,吵吵着‘爸爸臭!’说啥也不让我进门。”无奈,李江只好换了衣服才进了家门。   1995年公厕收费成一景   “后来就好多了,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家伙儿渐渐都住进楼房。”在铁西区,80年代的2000多座公厕一下子减少到了100多座。而且许多公厕也由原来的深坑旱厕变成了水冲式的,里面也干净多了。   李江说,到了1995年前后,随着中心城区棚户区的逐渐消失,旱厕也越来越少。不过,那时候再盖的公厕受附近环境限制仍然很多。比如像集贸市场等这样的人流聚集区,公厕就会设置得相对多一些。可因为如厕量大,时间一长,这些地方的公厕又会变得破旧、脏乱。   而且,那时候的公厕是要收费的。有时候为了一两毛钱的公厕收费,管理员会和如厕人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为此打上一架。而且,公厕的设计也十分简单、普遍,有的甚至是简陋。   不过,从2006年4月起,沈阳市的公厕全部实行了免费开放。而且公厕养护费由个人自理转为政府埋单。 1 2 :
     相关链接
    · 和珍稀植物亲密接触 沈阳植物标本公园免费
    · 沈阳市招募清洁环境服务志愿者
    · “十二五”沈阳将开建三条地铁线路
    · 浑南新区:立体化整治环境
    · 9日,沈阳全民卫生清洁日
    · 沈北新区: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 沈阳上半年慈善筹款850余万元
    · 感受沈阳地铁 地下17米列车疾驰如风
    · 盛世盛宴——中国沈阳首届动漫电玩节探秘
    · 全沈阳市中小学校舍将逐栋“体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