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资源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楼市“金九银十”供应井喷
2009-08-27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一份对全国22家知名房企的项目调研显示,9、10两月仅这些企业的项目新增供应面积就将达到700万平方米左右,单月的供应量可比8月上涨近1倍。在这22家房企的所有项目中,预测价格涨幅超过30%的项目占到11%,预测价格涨幅在30%以下的达68%,仅有约13%的项目预测价格可能下调。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去年由于金融风暴,“金九银十”没有如期而至。但在今年楼市出现了“小阳春”、“红五月”之后,接下来的“金九银十”就被寄予了很多希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业内看来,今年“金九银十”的活跃度应会优于去年。如今开发商已经在积极备战,准备抓住时机推盘。但与此同时,房价攀高、政策微调也让观望气氛笼罩着买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供应放量几无悬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随着传统楼市旺季‘金九银十’的临近,一般来说,开发商会在短期内加大推盘力度,为的是抓住目前的楼市高位、完成全年销售目标。”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陆骑麟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尽管坊间盛传楼市供应紧张,但事实上,7、8月份楼市淡季的新增供应面积并没有萎缩太多,如7月上海商品住宅的供应量与6月基本持平,都在120万平方米以上。而开发商备战“金九银十”,后续供应还会加大。据不完全统计显示,上海9月入市新盘将有19个之多,另外会在9月推新房源的在售楼盘也可达20个,这批新房的总供应量则可达150万平方米。由此9月有望成为今年以来上海楼市供应量最大的一个月。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除了上海,全国各地未来两月的楼市供应局面都呈现放大趋势。如克而瑞(中国)研究中心对全国22家知名房企的项目调研显示,9、10两月仅这些企业的项目新增供应面积就将达到700万平方米左右,单月的供应量可比8月上涨近1倍。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供应区域来看,整体经济较为发达、市场购买力较强、市场容量较为可观的华北和华东将成为这些新增房源的集中供应区。其中,华北地区供应量占比达34%,华东地区占比也达到了33%。克而瑞的分析师还介绍,华东、华北地区的供应将主要集中于9月,华北的样本企业预计“拿出”约150万平方米,华东的样本企业也将供应121万平方米左右的商品房;中西部地区房企则计划在10月放量,因为届时重庆、武汉等城市都将举行房展会,预计商品住宅新增供应量可达820万平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分析师也指出,“金九银十”之后各地区样本房企的新增供应量又将呈现逐月递减的态势,“据我们了解,部分房企12月在华东、华北地区基本无新增供应;华南地区典型房企也会冲刺‘金九’,随后供应量将快速回调。但与华东、华北地区不同的是,华南房企在12月还计划有一轮供应小幅放量,应该是为了年底冲高业绩。”(记者李和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来源:新华网综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一篇:京城9月新开楼盘价格攀高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楼市“金九银十”供应井喷
    ·京城9月新开楼盘价格攀高
    ·时评:开发商
    ·房价飙升脱离正常轨道
    ·二套房贷有利率优惠空间
    ·秋季房展会下月初开幕
    ·重庆及包头新盘推
    ·时评:“房价备案”药难退楼市高烧
    ·两石油巨头三年向国家上交2100亿暴利税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开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