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耕地全国最少的省份之一的福建省,积极探索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新途径,土地利用方式出现了三大转变,日益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从“筑巢引凤”到“选凤入巢”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普遍患投资“饥渴”症,为引投资之“凤”,竞筑优惠之“巢”,最稀缺的土地资源成了予取予求的“唐僧肉”。而近年来,随着投资热的兴起,一些原来苦于没项目的地方,开始为“有项目没地”发愁。
面对这一难题,福建不断将集约合理用地的要求“强加”给投资者,如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产出率、能用荒地、差地就不占耕地、好地、能用存量土地就不新增用地、鼓励各级政府引资在异地集中办飞地工业区等。
不久前福建正式出台《关于促进工业项目集约合理用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以项目定用地,以投资额定用地量,首次确定全省最低土地投资强度按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控制在每亩50万元至255万元以上,对沿海发达地区投资强度要求大幅度提高;实行用地规划控制指标,统一制定各类工业项目的最低建筑容积率、工业用地与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比例;推广4层以上多层标准厂房,对生产工艺无特殊要求的,不得建造单层厂房,不得圈占土地搞“花园式”厂区或工业园区。
从“开荒造地”到“以田生田”
占补平衡制度要求:建设占用1亩耕地,必须相应补足1亩耕地。近年来,福建基本停止了开荒造地,转而采用土地整理的方式高质量补充耕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占好补好”。
土地整理采用工程措施,将高低不平、大小不一、渠道不畅、道路不通的农田改造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标准农田。实践证明,土地整理增地率通常在10%左右。据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统计,近3年来,全省实施了108个、面积28.5万亩的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良田5.5万亩。
土地整理不仅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还能全面提高耕地质量,改善耕作条件,将“望天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福建所有的土地整理项目都把宝贵的耕作层泥土挖起后再回填,这样整理后的土地当年就可投产,每亩可增产粮食100公斤左右,降低生产成本20%左右,地力的提高也相当于耕地增加。
从“以地生财”到“以地补农”
近年来,“以地生财”的热潮逐渐让位于“以地补农”的探索,土地整理就是其中一种有效形式。福建土地整理资金来自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地方分成部分和耕地开垦费,每年投入3亿元还有余。而在过去,由于有关收费在土地出让时被“优惠”掉了,耕地开发常常缺乏资金,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福建正紧锣密鼓地筹划建立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担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变一次性货币补偿为终身补偿,确保失地农民不因征地而降低生活水平。
据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刘可清介绍,这项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四:一是即征即保,征地行为一经实施,即将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体系,发放保障金,直至保障对象亡故;二是征多少保多少,依次叠加,实现完整保障;三是多途筹资,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同出资的方式筹措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为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政府补助金额占30%左右;四是土地换保障,农民每年领取的保障金到市场购买的粮食与原土地里所收获的粮食基本持平。 tujian.org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