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时更要发挥文化产业的“洼地效应” |
2009-07-08 |
|
作为西部第一“重镇”和四川省的省会城市,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向来具有指标性意义。现在,观察成都文化产业发展又多了两重特殊的背景:首先是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的文化产业肩负着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落实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任;其次是在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中,特别是在灾后文化重建的宏伟蓝图中,成都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肩负着画龙点睛、承前启后的节点性作用。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成都文化产业又将以何种姿态面对?
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作为成都市文化行政部门的主政人,朱树喜对于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通篇的思路。日前,记者就此问题在成都专访了朱树喜局长。
记者:您好,首先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致格局。
朱树喜:近年来,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文化部、四川省文化厅等上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文化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文化项目特别是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全国打响了一批成都文化品牌。可以说,成都市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以重点项目和文化品牌为带动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成都市文化产业已经从培育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此,成都市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体制改革,将一批文化单位推向市场。全市有32个直属事业单位先后进行了整合。成都市财政安排了1亿多元专项资金支持文化系统各事业单位实行养老保险和用人制度改革。二是抓政策,改善文化产业的投资环境。三是重点打造金沙文化、三国文化等一批品牌,提高了成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四是从市场着手,培育了一批新的市场主体。五是通过项目和基地建设,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落到实处。
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2007年成都文化产业实现业务收入382.97亿元,创造增加值108.3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2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在文化部命名的131个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成都市有6个,占全国的4.5%,全省的54%。以我们重点打造的金沙文化品牌为例,金沙遗址博物馆从2007年4月开馆到年底,门票收入突破1600万元;音乐剧《金沙》自2005年5月驻成都演出以来,已连续上演了900余场,观众超过35万人次,票房收入突破1800万元,在海内外各地的巡演也获得圆满成功。
记者:您认为成都文化产业在近年得以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哪些?
朱树喜:我认为,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要素:第一是人才。文化产业的人才不仅要了解经济规律,还要了解文化规律,否则他是做不起文化产业的。这样的人才就比一般意义上的产业人才要求更高、更尖端,也更难找。无论是培训,还是选拔,总之要在文化产业人才方面下大力气,解决这一瓶颈性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二是政策。文化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政策扶持。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近几年高科技产业为什么发展得快?正是因为国家对发展这一产业有非常多且力度大的优惠政策,比如减免土地出让金、返还部分税收等。我认为,发展文化产业也应该如此,要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那样去落实政策。
第三是项目。说白了,文化产业发展如果没有项目支撑,就什么都没有。所以,我认为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注重项目这个抓手,尤其是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项目群,只有做大做强了项目,文化产业才能做大做强,才能提高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才能得到公众对其地位的认可。
可以说,这三个要素是我们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的三条基本做法,也是我们寻求重大突破的三个要点。
记者:很多人认为资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为什么您的三个要素里面没有资金?
朱树喜:资金当然也很重要,但我认为不应过于强调它的作用。有了人,有了政策,自然就会有资金。比如说,有了人才,他们的创意很好,很会运作,就可以调动很多资源,这些创意和资源变现了就是资金。正如那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会钓鱼了还愁没鱼吃吗?
此外,优惠政策本身也就是资金,税收、土地出让金的优惠都等于是给企业的补助。文化项目做大了,产值做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了,那么对文化地位的认同,对文化作用的张扬,显然就提高了。 tujian.org
记者:您非常重视人才的作用,那么您认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朱树喜:中国的文化产业怎样才能在金融危机中大有作为呢?我认为,应该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点突破,要在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上、选拔上下工夫。对于在文化产业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政府部门要重奖,要像奖励科学家那样来奖励文化产业人才。奖励这种方式代表了政府的导向:干好文化产业,就像科学家一样,是受到社会尊重的,是受到党和政府认可的。比如文物局就曾经表彰过从事文物工作40年的人,给他们颁发证书,这种奖励及仪式会制造出一种吸引力和凝聚力,使从业者有一种荣耀感。
在这方面,我们也做过一些尝试,推出了一些举措,拿出了不少资金奖励人才,而且大部分是文化产业人才。
记者:总体而言,您认为目前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注意什么?
朱树喜: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要逆势而上,就需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作为文化部门要研究该推出哪些政策。有了政策之后,项目自然就来了,然后政府部门再在人才、环境、土地、税收等方面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那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就指日可待了。
盈利是个晴雨表,当文化产业盈利了,成为最有利可图的产业的时候,资金就会往这儿流,这就是“洼地效应”。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是投入大、见效慢,这不符合企业发展的规律。怎么把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文化发展的规律融合起来,就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