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崔凯:二人转就是俗的,不要努力去登大雅之堂
2009-05-20
  崔凯是本届春晚热门小品《不差钱》的作者之一,而之前早有许多作品广受好评,如《十三香》、《红高粱模特队》、《牛大叔提干》等等。“通俗而不庸俗,热闹而不胡闹。”这是黑土地的特点,也是崔凯小品的特点。黑土地域背景亦成为了喜剧小品的一个背景文化。昨天在文化讲坛上解答“黑土地为啥走出众多喜剧明星”,崔凯一开场就坦白,对这个问题自己一直在琢磨,但一直都没琢磨透。

  崔凯认为,要谈到黑土地笑星的出现,就不能回避“黑土地文化”,特别是东北二人转。他比较了评弹和二人转两种艺术形式:“评弹有很优雅的演出场地,男的女的都穿得很漂亮,琵琶一弹,唱得很雅。而二人转不是这样,二人转是火辣辣的。像评弹这样优雅的,供人品味的艺术,为什么东北不行?东北天冷,坐一会脚就冻坏了,弹一会手指头冻麻了,所以得火爆热烈地去唱。东北山区大雪封山后,出不去也进不来,一个村子几十户人家一点娱乐生活都没有,就得自己寻找一种快乐文化,于是才创造了二人转。”

  而这表明了二人转作为乡间艺术,其实和东北人的生命有关系。“东北农民说‘我们农民的三件宝是大米饭、镇痛片、二人转’,前面两样都和生存、活命有关,而二人转也加到这里面。还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也说明了二人转和东北人的生活,乃至生命密切相关。”因着生命生生不息,二人转生生不息。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赵本山到范伟、巩汉林、潘长江、小沈阳,东北这块黑土地走出了如此多的喜剧明星,对此,崔凯的结论是,必须要“舍庙堂之高,求江湖之远”:“过去二人转演出,能放下俩鸡蛋的地方就能唱二人转,直接面对着老百姓进行着交流,把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都融入到自己的作品里,所以才受到欢迎。因此我们不在意一定要进入庙堂,二人转就是俗的,不要努力去登什么大雅之堂。”

  分析当前曲艺的普遍不景气,崔凯说:“我们全国这么多地方剧种和曲种,很多枯竭了,消亡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急于脱俗,看中了一个所谓大雅之堂,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脱完俗一步步艰难地登上去,结果是一个艺术的脚手架,登上去就下不来了,然后等待它的只有死亡。”而艺术只要双脚插在土地里,踏踏实实地一步步向前走,坚持自己的风格,一定会走出自己的一条路,黄土地、红土地都是产生快乐的土壤。

  扎根土地,让崔凯的创作源源不竭。“东北人的幽默好像和大风大雪人走不出来、自己找乐子有关。特别是到了东北农村,就像东北小品里面这些语言,张嘴就来,不是费心去编辑的。所以很多包袱都是从东北人的喜剧性格中出现的。话语间是火爆了一点,但是用这种幽默的方式也能化解矛盾。有个故事说上班路上骑车,两人一拐弯,咔嚓撞上了。撞了爬起来,一个就说,你有病啊。另一个反击,有病咋的,你带药啊!这个接着说,你太不够意思了,转弯带一个手势啊。另一个回敬,给你首饰(手势)?我还想给你买个钻戒呢!两个人哈哈一笑,就完事了。”听得全场爆笑。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去年,崔凯编了一本关于二人转的书,赵本山为这本书写了几句话。“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生活是需要开心的,传统是要继承的,发展更是要创新的,三百年的二人转就是这样走到如今的,人们喜欢它肯定是有原因的,就是因为生活是需要开心的。”几句话道出了快乐文化的真谛。

  无论是直白朴素,还是宽阔厚重,共同的是———嘉宾们的表达都是快乐的表达。

  一台快乐的文化讲坛,正是以其推出的初衷、演绎的过程和回味的片刻,证明了快乐文化的生活需求与时代意义。

  证明这些的,还有历时两个半小时济济一堂的现场,有站满走道的观众始终伸着脖子、目光炯炯向着台上,有掌声响了又响,有欢笑声亮了又亮。

  

     相关链接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市场急需“文艺管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