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体育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国内注册青少年球员数千人 校园足球尚难成气候--中图社
2011-03-27

 

在训练中获得快乐,是保证孩子参与足球[ZuQiu]运动的前提之一 。

  在京城的众多专业和业余足球[ZuQiu]场中,位于东四环的侨星体育场并不起眼。然而,从3月底开始,这里将成为近百名京城少年追寻足球[ZuQiu]梦想的起点——由国内足球[ZuQiu]名宿郭瑞龙担任总顾问,韩旭、邓乐军、南方、刘爱玲等前国脚担任指导的“16岁以下青少年足球[ZuQiu]免费培训”,将在这里正式启动……

  这或许将是中国足球[ZuQiu]青训史上一次最大胆的尝试——“不但不收费还免费提供专业指导、足球[ZuQiu]和相关器材,这在国内的足球[ZuQiu]青训中也算是头一回吧”,郭瑞龙表示:“我们的初衷就是想把喜欢足球[ZuQiu]的孩子吸引到球场上来,在青少年中营造更好的足球[ZuQiu]氛围。”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足球[ZuQiu]的全面滑坡,国内青少年足球[ZuQiu]人才的培养同样跌入了近年来的最低谷。在旧的培养体系已被打破,但新的培养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中国足球[ZuQiu]的青少年培训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青少年足球[ZuQiu]免费培训能否为中国足球[ZuQiu]青训独辟蹊径呢?当职业俱乐部、地方足协、足球[ZuQiu]学校甚至是声势浩大的校园足球[ZuQiu]都很难破解中国足球[ZuQiu]的青训危机时,这样的尝试值得期待!

  国内注册青少年球员“数以千计”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在足球[ZuQiu]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根基的青少年足球[ZuQiu]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本应成为足球[ZuQiu]发展之本的青少年培养,在中国足球[ZuQiu]近年来特别是职业化改革以来,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可以说,目前国内的青少年足球[ZuQiu]低得不能再低了”,谈到足球[ZuQiu]青训,作为老足球[ZuQiu]人的郭瑞龙显得痛心疾首:“1986年我带中国少年队去日本,11天打了7场比赛,赢了5场。可以说那时候我们的青少年足球[ZuQiu]水平比日韩都要高。但由于日本和韩国更早重视和发展青少年足球[ZuQiu],仅仅10年就全面超越了我们。”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足球[ZuQiu]的青少年培养严重萎缩,后备人才青黄不接。根据中国足协的统计,1990 年至1995 年间,国内参与足球[ZuQiu]项目的青少年达到历史最高的65 万人;1996 年至2000 年间为61 万人;2000年 至2005 年急剧下滑到18 万人;从2006 年至今更是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截止到去年底,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球员不足7000人;足球[ZuQiu]学校由最多时的4000多所,下降到目前的20多所……

  了解了中国足球[ZuQiu]目前的“根基”,再来看看我们的近邻日韩青少年足球[ZuQiu]的现状。根据日本足协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日本国内的青少年球员注册人数超过60万,仅仅91和92年龄段的球员就有12万人;在韩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球员有近50万人……

  对于中国足球[ZuQiu]青少年培养的尴尬现状,国家体育总局足管中心主任韦迪毫不讳言。他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青少年足球[ZuQiu]人才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的趋势,是导致国家队与职业联赛水平长期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根基不牢,严重制约了中国足球[ZuQiu]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后备人才的极度匮乏,更是中国足球[ZuQiu]目前面临的最大危机。”

  校园足球[ZuQiu]尚难成气候

  中国足球[ZuQiu]青少年培养在近年来的持续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韦迪认为,从总体上看,中国足球[ZuQiu]在过去几十年中形成的以政府体育部门为主导的青少年足球[ZuQiu]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已岌岌可危,而新的模式又没有成型,这就造成了足球[ZuQiu]青训陷入“无规可循,无人可管,无钱可花”的尴尬境地。

  在足球[ZuQiu]职业化改革初期曾一度红火的足球[ZuQiu]学校,在近年来已逐渐归于沉寂,无法承担起足球[ZuQiu]人才培养的重任。“搞足校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以现在的足球[ZuQiu]环境,要想依靠青少年培训实现足校的良性循环,几乎不可能”。曾在退役后开办过几年足校的前山东队员王建对记者表示。

  更令人担忧的是,本应成为职业足球[ZuQiu]青训主体的俱乐部,近年来往往片面重视一线队成绩,忽视后备梯队投入。目前国内的各个中超和中甲俱乐部中,拥有完善三四线梯队的可谓是凤毛麟角。

  在传统的培养体制已经解体,而职业俱乐部、地方足协、足球[ZuQiu]学校等又无法有效承担起足球[ZuQiu]青训的重任时,从2009年6月开始启动的校园足球[ZuQiu]工程,曾被不少人视为破解中国足球[ZuQiu]青训危机的新希望。中国足协在《青少年足球[ZuQiu]“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中明确提出:在未来五年中要大力发展校园足球[ZuQiu],从而夯实青少年足球[ZuQiu]人口的金字塔基,在整体上提高后备人才的素质。

  然而,校园足球[ZuQiu]真的能成为中国足球[ZuQiu]青训的“救命稻草”吗?

  记者在走访调查后发现,校园足球[ZuQiu]启动近两年来,具体实施并不顺利,许多城市的校园联赛反响并不热烈,中小学的足球[ZuQiu]人口没有得到明显提升。

  以校园足球[ZuQiu]的开展范围为例,目前全国拥有30多万所中小学校,但仅有2200所学校开展了校园足球[ZuQiu]。而就是开展了校园足球[ZuQiu]的中小学校,其实施效果也难如人意。记者在北京地坛小学采访时获悉,由于不是中国足协和教育部确定的试点学校,该校并没有分到校园足球[ZuQiu]的任何经费,“缺钱缺人,开展校园足球[ZuQiu]难度很大”,该校的一位体育老师坦言。

  此外,校园足球[ZuQiu]开展过程中的主体不明确,也极大影响了实施效果。前中国足协官员冯剑明认为,如果校园足球[ZuQiu]由教育部主抓,把校园足球[ZuQiu]定为年终考核内容,相信所有校长都会积极支持;全国中学生体育协会足球[ZuQiu]分会秘书长李连江则认为,校园足球[ZuQiu]的主体不应是中国足协,“足协只应该配合提供业务指导。如果校园足球[ZuQiu]的主体回归学校,甚至以后国少队、国青队的队员都出自学校,相信能够激励学校在足球[ZuQiu]上加大投入。”

  青少年足球[ZuQiu]发展需多管齐下

  在目前情况下,究竟应该如何发展足球[ZuQiu]青训,中国足球[ZuQiu]界内部看法不一。近年来一直扎根于校园足球[ZuQiu]的前北京国安主帅金志扬认为,足球[ZuQiu]青训应该回归校园;山东鲁能俱乐部副总经理韩公政认为,职业俱乐部应该在足球[ZuQiu]青训中发挥更大作用;韦迪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则认为,足球[ZuQiu]青训并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应该由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几方面共同努力。

  作为国内首次面对青少年进行免费足球[ZuQiu]培训的活动,郭瑞龙认为这是加强青少年足球[ZuQiu]培养的一条新路。他的“底气”源自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下属的中国青少年足球[ZuQiu]发展基金。据该基金会的副秘书长刘新伟介绍,该基金的宗旨就是促进中国青少年足球[ZuQiu]的普及和提高,推动足球[ZuQiu]人才的国际交流和专业培养。在首期启动的培训中,报名的近百名青少年将被分成3到4 个培训班,在每个周末免费接受专业足球[ZuQiu]人士的指导。

  这种通过社会力量进行公益性青少年足球[ZuQiu]培养的做法,得到了中国足协的认可。据记者了解,中国足协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就发展青少年足球[ZuQiu]早已展开合作——在2007年,双方就曾举办过“全国十八城市青少年足球[ZuQiu]邀请赛”;去年3月成立的青少年足球[ZuQiu]发展基金,无疑为青少年足球[ZuQiu]运动的普及与开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只有坚持‘足球[ZuQiu]从娃娃抓起’的方针,建立一套集合各种力量,完整规范的青少年足球[ZuQiu]培养体系,才能切实推动我国青少年足球[ZuQiu]运动稳定持续的发展。”郭瑞龙表示。

     相关链接
    ·前中国女网主教练王良佐谈李娜为何难求一胜
    ·中国男足友谊赛1比1战平新西兰队--中图网
    ·李娜瞄上世界第5 承认澳网后表现很糟糕--中
    ·体操世界杯中国选手再遇裁判“改分”--中国
    ·国内注册青少年球员数千人 校园足球尚难成
    ·法国棋协自曝家丑:教练和棋手作弊帮队员获
    ·冰壶世锦赛中国队1分惜败领头羊 仍有机会争
    ·对手乌龙送礼国足仍未赢 双方教练同赞于大
    ·人民日报:女乒谁堪大任仍有待观察--中图网
    ·4成网友热捧中国队夺冠 表白“娶妻当娶王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