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食品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食品动态空气消毒机——为糕点行业带来新发展
2010-06-30

  许多食品在加工环节进行了有效的杀菌,但在出厂后不久,仍会发生腐败变质问题,在经过高温烘烤的糕点食品上,这一问题也经常发生,这令许多食品从业人员感到困惑。

  专业从事食品杀菌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的上海康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立法先生认为:提高灭菌后的作业场所的空气卫生质量,可有效预防微生物对食品的二次污染、防止食品发霉变质问题的发生。

  在食品生产中,最难控制的一个问题就是微生物二次污染问题。用高温加热或微波杀菌,可有效杀灭食品中的细菌等微生物;但许多经高温处理的糕点等食品在出厂后不久,仍出现了微生物超标、发霉变质的问题。周立法先生认为,发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冷却和包装环节,食品被空气中的微生物二次污染。因为,原料被加工为半成品时,经过了高温或微波杀菌,腐败性微生物等基本被杀灭。但许多经高温处理的食品在冷却和包装环节,还是与车间内的空气直接接触;如果车间空气中含较多的微生物,则这些微生物会附着在食品表面,再次污染食品,将导致食品在日后的贮藏过程中变质。

  为防止食品遭受微生物的二次污染,不少企业采取了对车间空气进行消毒的措施,如采用紫外线、化学熏蒸和臭氧杀菌;但即便如此,有些食品在保质期内还是发霉变质。上海康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立法先生分析:这是由于紫外线消毒、化学熏蒸、臭氧杀菌等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在动态情况下持续杀菌:1.不少食品企业在生产前都会用紫外线、化学药剂或臭氧对车间杀菌,但由于这几种物质对人体健康都有危害,故在工人操作时,应停止使用;因而,不能在有人状态下持续动态消毒,导致消毒的中断。动态消毒是指人机同场作业的一种方式:人和消毒设备(或消毒剂)同处一个车间,在工人操作的同时,使用消毒设备(或消毒剂)对空间进行消毒。2.由于不能动态消毒,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在消毒时没被杀死、只是被击晕的那部分微生物又会迅速繁殖,微生物数量便会迅速增加。3.层流净化不能单独杀菌,且不能时常清理管道,致使管道内的微生物数量时常超标。

  微生物超标是导致食品卫生不合格的重要原因,由此引发的食物中毒事故也不少,既给食品企业带来了声誉和经济上的损失,也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了危害。其实,只要控制好冷却和包装两个环节的空气卫生质量,就可有效预防微生物二次污染问题的发生。

  在糕点生产中,为解决微生物二次污染的问题、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可在食品的加工和包装车间使用食品动态空气消毒机。

  据悉,食品动态空气消毒机采用双极等离子体静电场工作原理,消毒过程为:采用高压直流脉冲使得等离子静电场产生逆电效应,生成大量的等离子体,对带负电细菌分解与击破,再组合药物浸渍型活性炭、静电网、光触媒装置等组件进行二次杀菌过滤,经过处理的洁净空气大量快速循环流动,使受控环境保持在“无菌无尘”标准。食品动态空气消毒机是一种先进的消毒设备,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主要用于在有人工作的情况下同步动态杀菌消毒;近年来,这一设备也逐步用于一些大型食品企业的加工和包装环节。

  食品安全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保障食品安全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食品动态空气消毒机为糕点行业带来新发展;企业只有采用先进的防污技术和设备,才能生产出卫生安全的食品,才能进一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促进自身的良性发展。

     相关链接
    ·福建:林占熺教授菌草技术漂洋过海 外国农
    ·食品加工中细菌二次污染防治措施 进一步保
    ·乳制品中微小核糖核酸最新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先进的自动感应手消毒器
    ·食品动态空气消毒机——为糕点行业带来新发
    ·天津餐饮业受规范审查 小吃店也需要“餐饮
    ·国际联盟助推中国构建营养保健品业新的监管
    ·怀旧食品热销沈阳的现象很喜人 咀嚼历史其
    ·我国的饮料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本土饮料业直
    ·广州率先启动海峡两岸加工食品流通履历这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18室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