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郑生查看“金观音”茶叶生长情况
4月29日讯:彻砖、铺模板、绑钢筋……4月28日,记者来到蕉城区霍童镇边远的革命老区坑头村,在村头的一处建筑工地上,数个工人正紧张地施工着。
“这是由金源茶叶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投资建设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占地600多平方米,它将为我们的茶叶生产加工解决后顾之忧。”一位皮肤黝黑的青壮年告诉记者。他是蕉城区霍童镇坑头村的村民主任,也是村里的种茶大户,今年被评为市级劳模。在坑头村,提起他,村民们无不翘指赞许,说他是村里发展茶叶的领头羊。在他的带领下,“金观音”茶叶成了村里的“致富树”。
坑头村是宁德县苏维埃政府诞生地和宁德县委重新组建地,坑头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解放后,在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帮扶下,该村实现了“五通”,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由于地理等条件制约,经济发展仍然缓慢,在1998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谢郑生当选为村民主任后,让他朝思暮想的是如何带领村民发展生产,摆脱老区贫困的面貌。于是,他带领村民尝试着种植太子参、反季节蔬菜、养猪等,但由于交通、气候、技术等种种原因,成效不理想。
2004年,副市长、蕉城区委书记的陈铭生带领相关部门来到坑头老区村调研,当他了解到村里土壤和气候等条件后,向村里提出种植“金观音”的发展思路。茶叶是否能致富呢?在当时,村民并不认可。“必须先搞示范再带动。”于是,谢郑生和村两委挑起了重担,开垦荒山种植63.3亩茶园。
区、镇两级对该村连片开发茶叶给予每亩补助600元,同时每亩还提供400元的政府贴息贷款。市、区有关支农部门还给予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帮助,让他们克服茶叶种植管理期间的种种困难。
2006年以来,谢郑生为了解决村民茶苗供应问题,潜心培育了160多万株“金观音”茶苗,提供给村民及周边乡镇茶农种植茶园1000多亩,他自己为此获利10多万元。2007年,谢郑生等人在区直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引进福安立农茶叶有限公司到坑头落户,以公司 农户的经营模式与村民签订三年合作协议,以年薪8万元引进安溪制茶师傅,提高茶叶品质。2007年,坑头村第一批生产加工的“金观音”参加当年在漳州举行的茶博会,被专家评出每公斤2000元的高价,吸引了众多茶客的眼光,纷纷前来订购。如今,坑头“金观音”摆上了北京“老舍茶馆”等知名茶馆柜头。
“只有茶叶的品质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能赢得市场,取得效益。”谢郑生这样说,也是这样引导村民走品牌之路。随着茶园面积扩大,谢郑生组织茶农成立了金源茶叶专业合作社,多次组织茶农外出取经,对茶园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保护价收购茶叶。坑头村已有2家标准化茶叶加工厂,6条生产线,新厂房正紧张施工,解决了生产加工问题。坑头村生产加工的“金观音”注册了“第一洞天霍童山茶”商标,通过了欧盟低毒检测,取得“有机茶”认证。为了打开市场,谢郑生和村委等人还在城关以及各大城市等地设立“金观音”经销点,打开市场销路。
2007年正月,他利用村里许多外出经商、务工村民返乡的机会,组织召开村民座谈会,交流致富心得,发展茶叶的前景让许多村民产生了返乡种茶的意向。于是,坑头村的“金观音”茶叶种植面积从原先的63.3亩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亩,涌现出了谢郑华等种植大户,村民的种植热情高涨。目前,全村300多亩茶园进入采摘期,最早种植的63.3亩“金观音”进入高产期,每亩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
据悉,2008年,坑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4800元,村集体从原来的零收入到现在的5万元。谢郑生告诉记者,可以预见,到2010年,坑头村早期种植的600亩茶园进入投产期,预计纯收入300万元左右,村民人均将提高3000多元。
由于谢郑生在带领村民发展茶叶,改变老区贫困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被评为市劳模。面对荣誉,他谦虚地说:“成绩属于过去,对于劳模这个称号,我做的远远不够,我将珍惜荣誉,做的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