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利一季报强势出炉 守住乳业老大地位 |
2009-05-05 |
|
随着伊利股份2008年年报和09年一季度季报的发布,乳业第一集团军的“成绩单”终于全部尘埃落定。伊利股份2008年年报显示,受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三聚氰胺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全年实现净利润-16.87亿元,同比大幅下降。虽然上述财务指标不尽如人意,但伊利股份依然在2008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15.38亿元,较上年增长12.13%。同时,记者注意到,作为乳业第一集团军,伊利是唯一一家在09年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同比增长。
截至昨日收盘,伊利股份创半年新高:收盘价14.93元,半年涨跌幅118.9%。
年报尘埃落定
三份成绩单出炉,并未影响乳业阵营的走向。乳制品市场基本格局依旧。伊利仍就处于领军地位。
对于业绩大幅下降的原因,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表示,主要是因为公司将“9.14”之前生产的乳制品全部下架造成的。“尽管国家相关部门第二批次检查,我们的产品没有问题,但是为了让消费者放心我们公司决定将“9.14”之前生产的奶制品全部下架”。
“三聚氰胺事件削弱了伊利等乳制品行业中的绝对垄断地位,但是这些民族企业是自己打拼出来的,不是靠自己垄断赚钱的,他们是真正的经济支柱。”信达证券公司研发中心食品农业分析师康敬东康敬东先生表示,“伊利等企业目前来说总体上挺过来了,以后会往好的方面走。”
一季度实现双增长
乳制品产业未来格局在伊利股份一季报中有所显现。伊利集团今年第一季度的产品销量出现了明显的回升,增长幅度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一季报纸显示,每股收益0.14元,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3.59%,公司亦表示2009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亿元。
据近日AC尼尔森提供的数据显示,伊利婴幼儿奶粉逆势上扬,113%的同比增长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据了解,2009年,伊利集团继续实行产品均衡发展的战略,集团准备逐步加大奶粉制品在业务结构中的比重。这一计划在08年上半年已初步收取成效。数据显示,2008上半年奶粉产量增速13.21%,产值增速达到了28.2%,而2008年底,奶粉占比已经升至14.93%,奶粉呈现量价齐升的势头。
政策拉动奶业利好(小)
记者昨日获悉,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拟定第二批共10万吨的奶粉收储计划,“与第一次补贴方式不同,此次将实现实质性消费。”这一消息对于中国奶业的复苏无疑是利好消息。4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明确提到将安排30亿元建设投资以支持生猪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扩大奶粉收储规模,并将原料奶收购贷款贴息政策延长至2009年12月底。分析人士指出,“扩大奶粉收储规模”为国家首次提出,对于缓解当前乳制品企业大量的奶粉库存压力有着积极意义,对于乳业的恢复发展有利。而此前国家早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中国乳业。
去年11月19日,国务院曾发布了由十三部委联合推出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为乳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4月1日起正式执行的《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明确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兼并等方式,合理扩大生产规模。此政策对正在向全国扩张的伊利等乳企有利。
在伊利的带动下,乳业巨头们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再生产”。伊利率先在行业中完成了奶源全国性布局,并以三大奶源带为基础推行“奶联社”合作模式。据悉,今年就将有20个新的“奶联社”投入使用。
一位关注乳业多年的资深媒体人对此的评价一语中的:““繁华褪尽,方显峥嵘”多年来,伊利始终坚持对品质、对产业链、对和谐发展的追求和尊重。一季度的成绩正是对伊利这样的‘稳健派’最好的嘉奖。”
中国乳业正在复兴。“伊利已经为我们开了个好头。”乳业资深专家陈渝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