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果味、节水、DNA这些时髦高深的词儿如今都用在了再家常不过的老玉米身上,而给玉米棒子赋予高科技生命的人就是北京农科院的玉米专家赵久然。不起眼的玉米被赵久然当成宝贝一捧就是20年,在他的手中,玉米不再是填肚子的粗粮,而是健康的水果、点心、北京城节水“模范”。
水果型玉米比西瓜甜
从地里掰下根玉米就吃,甜甜的滋味唇齿留香,如今水果型的玉米已经成了北京市民家中常备的食品。一个名校研究生一头扎进延庆地头儿就是好几年,赵久然愣是把玉米种出了“花儿”。
“我们玉米研究中心做的主要工作就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赵久然说,以水果型玉米为例,它汁多脆甜,而且具有浓郁的玉米清香,在口感上与石榴类似,甜度在16度以上,而夏天市民消暑吃的西瓜,甜度一般也就在12度左右。也因此,这种玉米被分别命名为京科甜183、京科甜126和京科甜189。目前,水果玉米已在平谷、顺义、昌平等区县推广种植1000余亩。如今赵久然主持选育出的鲜食甜、糯玉米系列新品种已达十余个。
玉米有了DNA指纹库
像人一样,玉米也有“指纹”,不同品种玉米的“指纹”绝对不会相同。玉米“指纹”是由玉米内的DNA决定的,就好比给玉米品种提供了一张身份证。有了它,就可以快速、准确、简便地完成玉米种子鉴定、质量监控,防止假冒伪劣种子流入市场。经过赵久然近十年深入系统研究,玉米DNA指纹库于去年1月建立起来,目前已有5000多个玉米品种。
赵久然告诉记者,中心逐渐对外开展种子纯度及真伪鉴定,平谷一农民依靠这项技术打赢了官司。他和邻村的农民一起从一个镇级农技推广站买来“改良科甜110”玉米种子,种了1000多亩。但后来发现,长起来的植株高低不一,玉米颗粒也很少。他带着种子找到玉米中心做“亲子鉴定”,结果发现自己买来的种子只有60%的纯度,与国家标准96%以上的要求相差很远。凭着鉴定结果,他们把这家农技推广站告上法院,获得了30多万元的赔偿。
玉米省出百万市民用水量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和北京市农科院的专家经过长期攻关,选育出的6个不怕“渴”的玉米新品种已经“上岗”。仅去年,北京的200万亩抗旱玉米就节省灌溉用水6000多万方,相当于100万市民一年的住宅用水量。这些玉米新品种,每生产1公斤籽粒可吸收约3.3公斤二氧化碳,释放2.4公斤氧气,生态作用远大于同等面积的树林,却不需要耗用宝贵的水资源,适合在北京郊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赵久然的办公室里,办公桌上、窗台上摆放着不同品种的玉米;书柜里陈列着用玉米种子做的手工拼图;在他递过来的名片上,赫然印着一只卡通超级玉米。迄今为止,赵久然和玉米打交道已逾20年。“对我来说,在田里看看玉米就是很享受的事情了。”赵久然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