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中国特色 中国亲民 国家礼仪 全民学习 国家记忆 图文聚焦 行业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图鉴国情 亲民工程 国礼系列 图解国学 图鉴国史 博览古今 地区消息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情集萃 亲民项目 国礼品鉴 国学精华 国史系列 中图推荐 国际博览 关于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农林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陕西今年农机购置补贴将重点向粮果畜菜产业倾斜(2)
2011-05-27

今年补贴[BuTie]产品的目录不公布价格,企业报价作为电子版提供市县作为监管资料备查。

补贴[BuTie]率总体控制在30%。同品种、同配置的机具,仍实行统一定额补贴[BuTie]。取消对皮带传动小四轮拖拉机、扬场机、小型脱粒机、秸秆切碎机、保温被的补贴[BuTie],调整报价虚高产品如卷帘机和杀虫灯的补贴[BuTie]标准;改变玉米小麦两用收割机的补贴[BuTie]方式,实行小麦联合收割机和玉米收割割台分别补贴[BuTie];适度提高马铃薯种植和收获机械、配套大马力拖拉机的深松机等的补贴[BuTie]标准;将饲料混合机按单机组和成套机组进行区别补贴[BuTie],适度提高了饲料混合机成套机组的补贴[BuTie]标准。

补贴[BuTie]种类共计12大类42个小类143个品目近6000个品种。(详见省局印发的《陕西省2011年度农业机械购置补贴[BuTie]产品目录》)。

农户、农机[NongJi]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度内享受补贴[BuTie]的购机数量原则保持不变,农户仍不超过一套(1台主机,3台配套机具);购置增氧机、投饵机、清淤机的数量分别不超过6台、6台和1台。农机[NongJi]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超过10台套(10台主机,20台配套机具)。申报数量超过规定限制的,必须办理专项审批手续,由省市农机[NongJi]主管部门进行核准。没有拖拉机行驶证的,购置拖拉机悬挂农具不补贴[BuTie]。凡是享受过省级其它专项资金补贴[BuTie]的机具,除省局另有规定外,原则上不得进行重复补贴[BuTie],避免出现两头切,套取国家补贴[BuTie]资金现象。补贴[BuTie]机具的销售价格继续由农民自主与供货商议定。

在杨凌、高陵、阎良、大荔、华县、三原、泾阳、陈仓、榆阳、安塞十县区进行设施农业节水灌溉补贴[BuTie]试点,按标准棚计算,每棚补贴[BuTie]1000元。

3、仅看省农机[NongJi]局印制的2011年度农机[NongJi]购置补贴[BuTie]产品目录都比去年的书本要厚许多,是不是在以前常规农业机械补贴[BuTie]种类的基础上,今年新增了许多新品种?

答、是这样的,今年补贴[BuTie]机具种类进一步增加。通用类增加了玉米联合收割机,非通用类增加了食用菌加工、烟草种植、移栽机械、清核桃脱皮机、山茱萸脱壳机、蚕茧收烘机械、薯类切片机等,由去年的12大类39个小类121个品目,增加到今年的12大类42个小类143个品目近6000个品种,较去年增加 3个小类22个品目近2000个品种。(详见省局印发的《陕西省2011年度农业机械购置补贴[BuTie]产品目录》)。

4、为什么陕西提出今年农机[NongJi]购置补贴[BuTie]将重点向粮、果、畜、菜四类产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倾斜这几项主导产业的机械都有那些品名、特色,数量、各类机械的补贴[BuTie]标准和资金总量是怎么确定的?

答:为了更好的落实好今年的农机[NongJi]购置补贴[BuTie]政策,调整和优化农机[NongJi]装备结构,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农机[NongJi]购置补贴[BuTie]政策落实紧紧围绕省政府促进农民增收七大工程规划纲要,突出主导产业补贴[BuTie]重点,增强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区域内主导产业和农机[NongJi]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围绕粮食产业。要继续将玉米专用联合收割机补贴[BuTie]放在首位,加快发展小麦秸秆检拾打捆、深松机械、马铃薯起垄、种植和收获机械。二是围绕果业。要将物理植保和果库建设作为补贴[BuTie]重点,加快发展杀虫灯、简易保鲜储藏设备、果园耕作机械、果树修剪机和沼液沼渣抽排运输设备,推进果畜结合,实行标准化生产。承担果蔬百库建设的要确保工程建设目标的优质如期完成,补贴[BuTie]资金在下达地方的额度中解决。三是围绕畜牧业。重点发展青储饲料收获机,饲料混合机组、自动饲喂机、饲草加工机械、挤奶机(储运奶罐)、固液分离机,提升畜牧业装备水平。四是围绕设施农业。主攻蔬菜育苗机械化和大棚卷帘机械化,搞好节水灌溉试点。重点发展大棚卷帘机、秧盘成套设备、微灌滴灌设备、棚内耕作机械等。五是着力推进茶叶、油菜、烤烟、药材和其他特色产业机械化,提高装备能力,提升作业水平。

政策落实中,要求所有主导产业县份用于补贴[BuTie]主导产业机具的资金不得少于30%。

5、各类机械补贴[BuTie]的对象突出那些重点人和重点区县?

答:主要是突出农机[NongJi]合作社、合作组织、农机[NongJi]大户等,补贴[BuTie]资金的安排突出粮食主产县、养殖大县、设施蔬菜大县、果业大县和农机[NongJi]化示范区县等重点。

6、今年的农机[NongJi]超市建设总计有多少?超市的农机[NongJi]总量和规模与去年相比有什么变化?

答:今年我省农机[NongJi]购置补贴[BuTie]试点超市仍为4个,分别是杨凌(陕西省)农机[NongJi]购置补贴[BuTie]超市、陕西东部(大地)农机[NongJi]购置补贴[BuTie]超市、陕西北部(生财)农机[NongJi]购置补贴[BuTie]超市和陕西渭北农机[NongJi]购置补贴[BuTie]超市。超市经营的农机[NongJi]种类、品目更多更全,预计通过超市办理的补贴[BuTie]会有一定增加。

农户可凭其身份证明和村委会介绍信直接进入“农机[NongJi]购置补贴[BuTie]超市”进行补贴[BuTie]产品的选择、补贴[BuTie]产品价格的面议,现场进行补贴[BuTie]机具申请和签订补贴[BuTie]协议、现场交付差价款提货。超市的指标控制、申请核定、补贴[BuTie]结算由省农机[NongJi]局委派的监管员全权负责,禁止以任何形式和名义向入驻企业和农民乱收费。超市不得搞垄断经营,符合条件的供货企业均可入驻。

7、请问张主任,我省目前粮食生产的关键薄弱环节、果业生产机械化、畜牧业机械化、设施蔬菜机械化、茶叶生产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与外国或者说先进省份相比,从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考虑我们的差距在那些方面?怎样才能追赶,让农业机械化武装现代农民?

答:2010年,我省农机[NongJi]化综合水平达到了52%以上,比全国水平略高,进入了农机[NongJi]化发展的中级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人蓄力向农业机械化的历史性跨越,在全国处于中游。目前,还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比如: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不平衡,陕南、陕北与关中机械化发展不平衡等。

要加快发展就要加大补贴[BuTie],尽快装备各主导产业,同时,充分发挥好、利用好已有机具。

8、你们是怎样监管招标工作,确保补贴[BuTie]的农业机械的产品质量,并且做好售后服务而且让购机农民满意呢?

答:2010年以后我们已经不再招标,补贴[BuTie]产品实行目录制。企业提高质量,搞好服务。部门加强监督,共同搞好培训。

9、请张主任给我们的听众介绍几个通过购置农业机械后在发展主导产业中致富的典型好吗?他们都是通过那些途径致富的,购买农业机械与传统生产模式带来那些显著变化?

答:收割机典型,合作社承包作业,饲草大户。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体面劳动,有尊严生活。

10、你们是怎样确保农机[NongJi]购置补贴[BuTie]工作中的阳光操作,让党的惠农政策照耀到每个农民群众?

答:一是要做到宣传要到位。做到政策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在监督之下实行公开、公正、公平。补贴[BuTie]政策实施以来,中、省明确要求切实加强政策宣传,各地要结合“农机[NongJi]购置补贴[BuTie]政策宣传周活动”,把政策宣传贯穿始终,务必要将补贴[BuTie]流程、纪律、新增机具种类等政策信息全部公开和宣传,针对不同受众,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务求实效,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同时,加强舆情监测,制定应对预案,防止过度、恶意炒作。

二是阳光操作。要求各地按照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立足长远,高度重视,务必坚守公开、公正、公平,阳光操作的原则,务必严守中省各项制度要求,务求规范程序,强化管理,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得力,切不可随意简化程序、敷衍应对。

 相关链接
·福建省政协委员建议推进种业自主创新 确保粮食生产安
·种源农业为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劲源动力
·安徽省2011年05月上旬天气预报与农业生产对策
·盐城农业综合开发为粮食“七连增”发力
·陕西今年农机购置补贴将重点向粮果畜菜产业倾斜
·2011第八届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发展高峰论坛
·王国生:全力以赴打好抗旱保春播攻坚战
·山东购机补贴启动 农民可跨县自主购农机
·110亿备春耕资金到位 哈市大田播种10日完成
·吉林省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春播生产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