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春来早,菜农卖菜忙。收菜、验货、装车……广西[GuangXi]田阳县冬菜地里到处一派繁忙景象。“今年小番茄3元一斤,一亩能收入上万元!”百育村农民黄成海高兴地说。公路上,一辆辆货车满载蔬菜[ShuCai]驶过,正运往北方市场。经过几年发展,广西[GuangXi]冬菜种植面积[MianJi]达到1300多万亩[WanMu],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秋冬[QiuDong]蔬菜[ShuCai]供应基地。每年北运秋冬[QiuDong]菜800多万吨,约占全区秋冬[QiuDong]菜总产的70%,为华北、长三角、珠三角及港澳市场提供了充足货源。 资源生“金” 一亩地收益翻几倍,冬无闲田、村无闲人 春节刚过,宁明县洞廊村村民韦建雄就开始忙起来,田里旋耕机轰鸣作业,连片的马铃薯是满眼绿色。 “再等个把月就可以收啦!”韦建雄说,同样一亩地,过去他只种两季水稻,收入不高。去年镇里结构调整,他收完水稻种马铃薯,亩收入约3000元,一亩地收益翻了几倍。 种马铃薯有赚头,去冬老韦将种植面积[MianJi]扩大到了20亩。“现在村里的冬闲田越来越吃香了,每亩租金涨了几十元。”韦建雄说。 “优势产业[ChanYe]向优势产区集中,让最适宜种菜的地方种好菜。”广西[GuangXi]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说,广西[GuangXi]各地集中财力推进秋冬[QiuDong]菜生产,2010年自治区下拨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秋冬[QiuDong]菜生产。目前,广西[GuangXi]六大商品菜优势产区基本形成,有6个市蔬菜[ShuCai]播种面积[MianJi]超100万亩[WanMu],26个县超20万亩[WanMu]。 冬季无闲田、村里无闲人,广西[GuangXi]的农业资源优势正变成生产力。近几年全区蔬菜[ShuCai]总产每年增速超过5%,成为产值超百亿元的大产业[ChanYe]。目前,广西[GuangXi]人均蔬菜[ShuCai]产量500多公斤,秋冬[QiuDong]菜每年为农民人均增收贡献30元以上,实现了“钱粮双增”目标。 科技给力 撑起“保护伞”,挂上杀虫灯,让好种子长出好蔬菜[ShuCai] 春节前后的持续阴冷天气,让不少冬菜遭受冻害。然而,在田东县林逢镇东养村里,一片片番茄却长得生机盎然。村民罗美艳说:“给菜田撑起‘保护伞’,抗冻又抗旱。”农技员杨国立解释,她说的“保护伞”是广西[GuangXi]农业专家创新集成推广的农作物“三避”技术,覆盖小小一块农膜或一层稻草、秸秆、树皮等,避雨、避寒、避晒。 “有了好资源,还要让好种子长出好蔬菜[ShuCai],技术推广是关键。”张明沛说,为了让科技落户田间地头,从2009年开始,广西[GuangXi]农业部门每年都组织3万名以上工作队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民技术培训,让实用技术落到田间。 广西[GuangXi]依靠科技推动蔬菜[ShuCai]生产产业[ChanYe]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促进蔬菜[ShuCai]产业[ChanYe]升级。目前广西[GuangXi]商品化蔬菜[ShuCai]种植基地中,“三避”技术应用率达93.6%,良种推广率达98%。推广频振式杀虫灯10.66万盏,减少使用农药4000多吨。 科技嫁接,资源优势显活力。桂林市郊近80%的菜地每年复种达到4—6次;梧州市基本实行瓜豆与绿叶菜间套作;宾阳县建立了2.6万亩[WanMu]的莲藕套种晚稻基地,实现了资源换产业[ChanYe]。 市场驱动 资源优势变成产业[ChanYe]优势,让农民的菜卖上好价钱 种出的菜卖给谁,小生产如何对接大市场?广西[GuangXi]积极探索经营方式转变。 田阳县田州镇兴城村无公害蔬菜[ShuCai]标准化示范园里,“千禧”、“金币”、“俏佳人”……各个品种的番茄长势喜人。兴城村蔬菜[ShuCai]协会会长黄子刚介绍说,春节前乡亲们刚注册了“壮乡红”果蔬品牌。眼下正是销售旺季,要尽快把这个品牌打出去。兴城村3500多亩番茄“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新技术传播快、品种更新快、病虫害防控及时。“今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能超过1万元。”黄子刚估算。 目前,广西[GuangXi]发展蔬菜[ShuCai]专业合作组织1176个,会员43.8万人,规模经营蔬菜[ShuCai]面积[MianJi]达42%以上。 引进龙头,做强产业[ChanYe]。日前田东县祥周镇的新亚东集团农产品冷链中心开业,该公司已发展订单优质小番茄2万亩[WanMu],今年订单面积[MianJi]将达到5万亩[WanMu]。目前京、沪、港等地实力雄厚的企业纷纷到广西[GuangXi]建立蔬菜[ShuCai]基地,种植面积[MianJi]达到25万亩[WanMu],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更带来稳定的大市场。(据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