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经济人物: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国防大学专家:中国军队该如何面对新兴媒体
2009-05-20

近日,深圳市海事局原党组书记林嘉祥酒后失德事件成为舆论的焦点。这起被手机捕捉下来、随后在互联网上传播,并迅速在传统媒体上引起众多评论的事件,再一次让人感到了各类新兴媒体的巨大力量。一件原来很难被公众知晓的事现在可以借助新兴媒体曝光,而原有的新闻监管体制也变得不再坚不可摧。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兴媒体,中国军队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一贯良好的中国军队形象会不会受到冲击?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防大学政工教研室副主任公方彬。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公副主任,最近被吵得沸沸扬扬的林嘉祥事件,再一次让人们感到了各种新兴媒体的巨大力量。对于新兴媒体的特点,您是怎么理解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公方彬:林嘉祥可谓网媒时代具有指标意义的人物,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一定意义上说,林嘉祥已经被网络口水淹死,不管事件还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林嘉祥事件,以及此前出现的山西黑砖窑事件、陕西“周老虎”事件、东北仓储粮失窃事件、封口费事件,等等。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到,各类新媒体正在以不可遏制之势,有力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的政治生态,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改变着大众的思维习惯和思想方法,改变着公权力的运行和走向,改变着公众人物的价值观念和处事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应该说都具有较大的不可控性。对林嘉祥事件有评论认为:“网络让社会变得更加开放透明,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要受到监督。在网络时代,一件事情迅速传播易如反掌。”确实,在网络等新媒体诞生之前,这样的事情是很难在传统媒体上出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公方彬:新媒体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是从新兴媒体对公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力而言的。应该说,这是科技发展、党的执政方式转变与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民众权利意识与社会参与热情的必然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其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每个公民都在有意无意中参与到网络中来。可以肯定,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空间还会扩大,网络民意会以更为强力的方式表达出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11月7日的《中国青年报》军事周刊上刊登了一篇某集团军政委题为《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军人形象力》的文章。文中写道:“现代化军队建设实践证明,国防实力和战斗力不仅包括武器装备等硬实力,也包括军队形象的软实力。”那么您对军队形象的软实力这个问题怎么看? tujian.org

公方彬:这是富有见地的判断。也正是因为此,决定了我们必须进一步分析有效提升我军软实力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今世界,一大热点是中国的崛起,伴随着这种崛起,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在思考何为大国崛起,要保证我们真正实现崛起,应重点关注和提升什么。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人说:三流国家出口产品,二流国家出口标准和规则,一流国家出口价值观。这至少告诉我们,大国崛起并不仅仅崛起于GDP,同样重要的还应当包括文化和价值观。当我们认识这一点后,从党、国家自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都说明需要在此问题上有所突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印度开始量产阿卡什防空导弹 首批两套年底
    ·印度新型战斗机采办项目进展顺利 进入最后
    ·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会见日本籍老战士访华团
    ·韩媒称朝鲜警告韩国停止侵犯领海 放弃侵略
    ·安保权威:“逢奥必扰”已成敌对势力潜规则
    ·B-2资料被盗?美又担心中国弄走F-16技术
    ·斯里兰卡总统:今年内攻下泰米尔叛军总部
    ·欧盟在布鲁塞尔举行峰会讨论施压 俄方准备
    ·梁光烈观看空军新型武器录象 肯定南京战区
    ·朝鲜哨兵射杀韩国游客续:两国陷入互相指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