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机遇新产业新能源为河北巨轮添新动力 |
2009-05-05 |
|
长期以来,河北的名字似乎总是与传统产业密切相连。然而,就是在这片古老的热土上,一批新产业如今正在蓬勃崛起,并以锐不可当之势开辟着自己的成长空间,见证着河北发展理念的飞跃。
变化,源自科学发展观。它犹如旗帜,引领沿海大省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征程上不懈探索;它犹如引擎,带动“两环”河北在转变增长方式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终于,在收获钢铁等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河北迎来了高成长性产业发展的曙光和朝霞。曙光,令人振奋;朝霞,鼓舞士气,同时也向世人宣告,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河北已经破题。
这组报道记录的,是河北在新能源、煤化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顽强探索和最新实践。虽然现在这些新产业在全省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还不大,但它们是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变河北产业格局的新生力量,有的甚至已经跻身战略支撑产业。
传统的战略支撑产业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新机遇,燕赵儿女在做强做优传统产业的同时,将新产业的异军突起作为建设沿海强省的强大前锋。今起,本报推出《新机遇·新产业·新河北》报道,与读者一同感受曙光的力量,欣赏朝霞的绚丽。
煤炭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加剧,改变火电主导的能源结构已是大势所趋
近日,保定市军校广场等四大园林绿地相继完成太阳能改造,用太阳“光”照亮夜色。2008年,保定所有园林绿地将全部完成改造,不再用火电照明。今年,他们还将投资500多万元,让市区所有交叉路口交通信号灯用上太阳能。
对此,市民们很自豪。在他们心目中,保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从这里延伸。
保定的探索,仅仅是一个缩影。发展新能源,我们的追求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执著,我们的步伐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坚定。
学生时代了解到的中国“地大物博”的概念,如今发生了些许变化。能源这一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开始向我们发出挑战。据《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1999年白皮书》估计,我国煤炭剩余可开采量为1145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天然气可开采储量11704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足60年。
对于这些数字,河北高度敏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北省能源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200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居全国第2位,达1.97亿吨标准煤,且一次能源自给率仅为43%。伴随能源的大量消费,环境污染的压力日趋加剧。
不可再生的化石类能源终归是有限的,用一点少一点,最终走向枯竭。我国以一次能源煤炭占绝对主导的能源结构,已经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 面对能源危机,出路在哪里?
未来在新能源,希望在新能源。
各国都把开发利用新能源放在战略地位,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发展尤其迅速。美国实施《国家综合能源战略》,日本实施“新阳光计划”,都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确定为能源发展方向。在我国,新能源产业也进入加速成长期,正在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建立可持续的能源支撑系统。
面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河北积极行动起来,实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重点项目。2006年,全省风电装机容量突破3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4.8万千瓦,垃圾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万千瓦。
丰富的新能源资源、政策的推动,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时机已经成熟
康保空旷的坝上高原,洁白的风叶昼夜不停地转动,源源不断的风电从这里发出,点亮千家万户的灯火。
一年四季劲风不断。在当地人眼中,这是恶劣天气的重要标志。谁会想到,伴随着2006年底康保卧龙山风电场40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这片曾令人“失望”的土地,转眼间成为创造新能源的“宝地”。
康保仅仅是一个缩影。蓦然回首,受一次能源短缺之困的河北欣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新能源资源如此丰富。
坝上地区风能资源丰富,仅张家口风电装机容量就可达800万千瓦以上。且该地区靠近区域电力负荷中心,具备规模化开发风电的条件。
河北省是粮食主产区,每年将大量秸秆一烧了之,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又严重污染环境。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年产农作物秸秆、荆条、树枝等各类生物秸秆总量达9000万吨以上,综合利用率为53%。也就是说,每年有47%即大约4000多万吨各类秸秆白白浪费掉了,而这恰恰是可用来发电供热的生物质能源。
再看外部大环境,国家和省的支持力度空前。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信息说,到2020年,我国将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在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至15%。
2006年7月1日起施行的《河北省节约能源条例》明确提出,鼓励支持企业、城乡居民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重点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的应用;开发、应用新型高效燃料;推广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气化、发电及其他成熟的农村节能技术等。“新能源替代石油等化石燃料的速度可能比人们预期的要快。”来自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新能源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
按照河北省“十一五”风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