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机电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电主轴国产化率低中高端产品主要依靠进口
2009-05-05
中国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令人瞩目,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06年数控机床的产量达85756台,同比增长32.7%。但令人遗憾的是,作为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的电主轴,无论是从产品品种、技术水平、可靠性和产业化程度等方面均与国外有一定差距,电主轴国产化率低,中高端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如果不提高电主轴国产化率,一味依靠进口,不仅会浪费大量外汇,而且会制约国产数控机床的发展。
  数控机床的“芯片”
  传统机床主轴是通过传动装置带动主轴旋转而工作的,电主轴的主要特点是将电机置于主轴内部,通过驱动电源直接驱动主轴进行工作,实现了电机、主轴的一体化功能。
  与传统机床主轴相比,电主轴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由于主轴由内装式电机直接驱动,省去了皮带、齿轮、联轴节等中间变速和传动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紧凑、效率高、噪声低、振动小和精度高等特点。而且利用交流变频技术,电主轴可以在额定转速范围内实现无级变速,以适应机床工作时各种工况和负载变化的需要。
  电主轴是将机床主轴与主轴电机融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电主轴实际是指电主轴系统,由电主轴、驱动控制器、编码器、润滑装置、冷却装置等组成。国产电主轴的价位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电主轴技术水平的高低、性能的优劣都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数控机床整机的技术水平和性能,也制约着主机的发展。


  因此,有专家认为,电主轴在数控机床中的作用类似电脑中的芯片,将电主轴称为数控机床的“芯片”。也有日本学者将包括电主轴在内的关键功能部件产业统称为“中场”产业,取足球“中场”寓意,表明其重要位置。
  电主轴系统是数控机床三大高新技术之一(高速电主轴、数控系统、送给驱动)。随着数控技术及切削刀具的飞跃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制造装备都在不断向高速、高精、高效、高智能化发展,电主轴已成为最能适宜上述高性能工况的数控机床核心功能部件之一,尤其是在多轴联动、多面体加工、并联机床、复合加工机床等诸多先进产品中,电主轴的优异特点是机械主轴单元不能替代的。
  电主轴国产化任重而道远
  与数控机床的长足发展相比,国产电主轴的发展明显滞后,已引起了业内以及国家相关部委的关注。
  此前,记者曾参加了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召开的“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产品创新发展座谈会”。会上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根据国内数控机床的需求,对到会各生产主导单位提出强化发展要求:到2010年用于数控机床的电主轴单元总产量达到1万台套。据到会各主轴生产主导单位估计,如国家发改委动用国债资金强化支持,到2010年可能扩产到6000台套,其余缺口尚需通过进口来解决。随着数控机床使用电主轴的比例的增加,数控机床用电主轴将成为电主轴总需求量的主体,从而替代磨用电主轴成为电主轴市场的主力军。

 面对如此之大的电主轴需求市场,国产的电主轴生产却没有跟上去。原因何在?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轴承行业就已经开始研究生产电主轴。目前国内电主轴的生产以洛阳轴研科技公司最为著名,它生产的内孔磨削用电主轴已有40多年的历史。
  我国大型数控铣、加工中心和数控车床实用型电主轴的开发始于1998年。迄今为止,洛阳轴研科技公司已能开发生产8大类,20个系列,200多种电主轴产品,功率从0.2kW~100kW,加工中心用电主轴大型的可达外径318毫米,扭矩200Nm,小型号外径80毫米,5万r/min。它开发的加工中心、高速铣床和车床用电主轴,已与国产高速机床和国产并联机床配套投入使用。
     相关链接
    ·半数中国钢企接受28%的铁矿石降幅
    ·河南磨具磨料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国际油价30日强劲反弹
    ·上半年风电装机猛增100%
    ·发改委表示三年内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
    ·新能源2020年占发电总装机17%
    ·中国机械500强排名出炉
    ·钢材牛市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电子元器件行业或低位回升
    ·合肥建设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